一个在海外华人口中传说了上百年的故事,一个由天地会成员组建的国家,领土比现在的日本还大,里面讲民主、共富裕,是一片前所未有的乐土。没想到在今天,这个故事被验证为真,甚至汉语依旧是那里的通用语言。
南洋淘金客
故事的起点,是清朝乾隆年间东南沿海的生存压力。当年广东、福建两省的情况可以一语概之——“地狭人稠,仰粟于外”,因此广东嘉应州(今梅州)自古“有志之士,竞谋泛海出国”就蔚然成风。而出生于此地的罗芳伯本是耕读人家出身,自幼习文练武,奈何科场失意,不得已也选择了南下淘金。
![]()
罗芳伯决定去当时传闻金矿遍地的南洋婆罗洲(现称西加里曼丹)淘金。罗芳伯在乡里素有侠名,传闻是“义字当头”的天地会的成员,因此他扬帆起航的那一天,有许多同乡追随。
然而,当他们从婆罗洲的“三发”登岸时,眼前并非遍地的黄金,而是“长林丰草,广袤无垠”。更严峻的挑战来自华人内部。较好的矿场皆以潮汕人为主,如罗芳伯这样的客家人颇受排挤。
罗芳伯长相大气,一见面就让人觉得是个大人物。而后来罗芳伯为人处世间展露出的过人胆识与领导魅力,更是让他迅速发展成了客家人的核心。既受拥戴,便要带着大家一起找一安身立命之所。
![]()
罗芳伯找到了一处叫山心的地方,那里开金矿的也是客家人。在山心金矿,大家挖矿脉、筑房屋、建栅栏,日子一点点好起来。周围许多客家人也慕名投靠,“兰芳公司”自此初具雏形。
从兴起到凋谢
“兰芳”的崛起,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血与火中拼杀出来的。
兰芳发展得越来越好,自然会引来众人垂涎。明黄那地儿有个叫刘乾相的,仗着手下有五百多号人,叫嚷着要“吞掉兰芳”。但刘乾相没嚣张多久,罗芳伯就带人挑了他的六个大寨。经历过这“第一血战”后的兰芳成了当地相当强势的一股势力,但真正让兰芳公司站稳脚跟的,是罗芳伯高超的外交手腕。
![]()
罗芳伯与周围势力走动得很勤,其中有个叫苏丹的马来人与罗芳伯关系较好。在苏丹手下人叛乱时,罗芳伯出兵相助,自此两人结为了异姓兄弟。这份坚实的联盟,使得当兰芳与当地土著部落发生持续九个月的“新港之战”时,苏丹能居中调停,最终重新划定地界,埋下竹桩为证。
1977年,一个以东万律为中心,拥有自治武装、行政体系,并能与周边政权平等交往的华人自治实体——“兰芳大总制”共和国真正形成了。
![]()
鼎盛时期的兰芳,其治理模式颇具传奇色彩。它并非世袭王朝,其领袖(称为“太哥”或“大唐总长”)由公众推举产生,颇有“禅让与民主”的结合之意。他们施行法治,发展经济与文化,让汉语(客家话)和中华习俗在这片海外异域生根发芽,营造了一片相对安定繁荣的“乐土”。然而,这个华人的理想国最终未能逃脱凋零的命运。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一直虎视眈眈却有碍于清廷过去威名的荷兰殖民者终于没了顾忌,发动了全面进攻。
兰芳众人反抗失败后,荷兰殖民者立了个傀儡掌管兰芳,到1912年清朝灭亡,荷兰殖民者才正式宣布对兰芳地区的占领。至此,这个存续了百年时间的华人自治政权最终湮没在殖民主义的铁蹄之下。
![]()
兰芳在传说中“国土比日本还大”,这说法虽有些夸张,但兰芳所代表的开拓、自治、团结与文化的延续却令人震撼。今天,华语在那片土地上依然在被使用,中华文化依然在传承,这便是最动人的回响。
参考文献:
[1]赵轶峰.罗芳伯与西婆罗洲兰芳公司史事考论[J].古代文明(中英文),2024,18(03):140-155+160. DOI:10.16758/j.cnki.1004-9371.2024.03.014.
[2]黄艾禾.漂在南洋的华人之“国”[J].国学,2011(09):23-2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