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亚东
老刘小按:巨星陨落,国士长眠。沉痛悼念杨振宁先生!三十年前有幸识荆,先生“宁拙毋巧”之风宛在目前。谨以此文遥寄追思。
![]()
一阵急促的电话铃把我从梦中惊醒。睁开睡眼一看,才凌晨5点!时任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的秘书,从北京把越洋电话打到我在美国新泽西州的家里,布置了一项紧急采访任务。那是1995年9月下旬的一天。
原来,宋健刚刚从国内一家都市报纸上看到一则短消息,大意是杨振宁鼓励一部分科研人员下海经商。当时,这可是有争议的话题。在那个特定年代,宋健作为中国科技界的掌门人,当然对此有着浓厚兴趣,并且愿闻其详。
然后,就有了这通电话。再然后,我便有了机缘,去拜会心仪已久的理论物理学大师杨振宁。
几经周折,我终于拨通了杨振宁的电话。首先自我介绍并说明来意:“我是中国《科技日报》驻联合国首席记者……”“既然你是中国记者,那我们说中文好了。”一句爽快话,顿时让我有了亲近感。
他查了日程后,很快和我约定采访时间。刚想说再见,忽听他问我:“你知道怎么来我办公室吗?”上世纪90年代,可没有现在的“发位置”一说。我本来打算查地图的,但他详细告诉我行车路线。还不放心,连哪个地方容易走错都交待得一清二楚。放下电话时,一位传说中的人物对我来说,仿佛熟悉得就像一位知根知底的老伯。
![]()
1995年9月,刘亚东采访杨振宁。
如约而至的访谈持续了近三个小时,非常成功。时过境迁,中国今天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科技发展短板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在那个相当多国人还在为温饱而挣扎的历史时期,杨振宁强调全力发展经济,“只有经济获得发展才能确保基础性研究、有关国家长远利益的应用研究、高技术研究以及重大科技攻关活动顺利进行。”
而他2003年回国定居后,随着国家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又开始为加强基础研究而不遗余力地整合资源,奔走呼号,建言献策。着力点的改变,恰恰反映出杨振宁一以贯之的认识和理念。他在这次访谈中关于“基础研究,发展研究和商品研究”的精辟论述,今天看来依然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殷殷爱国之忱丹青不渝,拳拳报国之志溢于言表!2021年9月22日下午,“庆祝杨振宁百岁华诞”大会在清华大学举行。尔后有感,我发布了“杨振宁不欠这个国家什么,倒是那些‘键盘侠’欠他老人家一声道歉”一文。翁帆女士读后,通过友人向我表示感谢。我却有一种悲凉感。不过是为杨翁夫妇说了几句公道话,反映的也仅仅是所有善良人的共同价值观,何需感谢?只能说明这样的声音太微弱,舆论环境太恶劣!
前几年,“该不该责骂一些网民”曾引发热议。其实,更重要的问题在于,责骂解决不了问题,公众需要启蒙!我想告诉那些喷子,爱国绝不仅有“邓稼先模式”。郁达夫说过,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珍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好在,这些人虽然数量不少,但终究代表不了我们的民族!
30年前的旧作“杨振宁纵论科技精英下海”,原载于1995年10月12日《科技日报》。这篇报道荣获中国国际新闻奖(后并入中国新闻奖)。阡陌红尘,弹指瞬间;不胜唏嘘,无限感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