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1年一个夏日,杨振宁在上海结束首次访华行程前,收到一封来自老友邓稼先的信。信中确认了中国原子弹完全由中国人自己制造的事实,而结尾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的寄语,让杨振宁热泪盈眶。
![]()
这两位同样出生于安徽知识分子家庭、同样毕业于西南联大、同样留学美国的物理天才,在人生分岔路口做出了不同选择。邓稼先毅然回国,隐姓埋名于戈壁荒漠,成为“两弹元勋”;杨振宁留美深造,摘得诺贝尔奖桂冠,成为世界级理论物理学家。
少年同窗,才华初显
1936年,北平崇德中学的校园里,两位少年相识。杨振宁因额头宽阔被同学称为“大头”,邓稼先则因性格憨厚得了“老憨”的外号。他们都不会想到,这些戏称背后的人物,将来会成为科学史上的耀眼明星。
爷孙三人1957年合影
![]()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清华数学系教授,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则是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之一。相似的家庭背景与教育经历,为两位少年的友谊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二岁时,杨振宁竟说出“将来我要拿诺贝尔奖”的“妄言”。而在他的一张童年照片上,父亲杨武之写下了“振宁似有异禀”的断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两家人先后南迁。1941年,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合大学,与已是该校学生的杨振宁重逢。虽然不同年级,但他们常常一起探讨物理学问题。彼时的西南联大物理系群星璀璨,有叶企孙、吴有训、周培源、赵忠尧等教授,创造了中国物理学教育的黄金时代。
![]()
1945年,杨振宁赴美留学。三年后,邓稼先也来到美国普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美期间,他们保持了密切的联系。1949年夏在芝加哥大学的一张合影中,杨振宁、邓稼先和杨振平三人笑容灿烂,那是他们青春岁月中最轻松的时光。
1950年,邓稼先获得博士学位仅9天后,便谢绝恩师和好友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他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开始了为中国核事业奉献的一生。
而杨振宁则选择留在美国继续从事理论研究。他后来回忆,这是一个“很痛苦的决定”。当时中美两国正处于敌对状态,美国政府禁止在美学习理、工、农、医科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尤其是像杨振宁这样已展露头角的科学家。
邓稼先,不容遗忘的核工业斗士
![]()
影响杨振宁决定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他们研究方向不同。邓稼先掌握的是技术科学,回国参与国防建设是自然选择;而杨振宁专攻理论物理,需要当时中国不具备的研究条件和学术环境。
杨振宁后来解释:“如果杨振宁当初回到中国,那么他那一系列震惊学界的学术成果可能无法问世,连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学者也一定不是他和李政道。”
李政道与杨振宁
![]()
事实印证了他的选择。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隐姓埋名与扬名世界
回国后的邓稼先,迅速投入到中国核武器研究中。他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
华罗庚
![]()
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在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邓稼先和同事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
邓稼先与于敏等人又投入对氢弹的研究,创造了从原子弹到氢弹爆炸成功的最快世界纪录——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
当邓稼先在戈壁荒漠为国防事业隐姓埋名时,杨振宁在国际物理学界大放异彩。1954年,他与米尔斯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后被公认为麦克斯韦电磁理论之后规范场论最重要的发展。
杨振宁的物理学地位堪比爱因斯坦
![]()
杨振宁的规范场论奠定了后来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并列为20世纪物理学的重要里程碑。
1971年,中美关系出现解冻迹象,杨振宁作为美籍知名学者首次访问新中国。这次访问,他见到了挚友邓稼先,但也带来了那个一直萦绕心头的问题:中国的原子弹是否有美国人参与?
邓稼先的回复经过周密核实,最终确认“寒春确实没有参加过我国任何有关制造核武器的事”。这一消息让杨振宁激动不已,他在回忆中说:“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一时热泪盈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
![]()
返美后,杨振宁到处演讲,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为题介绍新中国的发展变化。他组织的“全美华人协会”积极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
杨振宁成为连接中美科学的桥梁,为日后中国科技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
![]()
而邓稼先因长期工作在核试验一线,受到严重辐射伤害。1986年,他因病去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依然惦记着祖国的科技发展。这两位科学家的不同选择,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百年人生,共同归宿
2003年,杨振宁正式回国定居,在清华大学任教。他把家从纽约石溪搬到了北京清华园,并将住所命名为“归根居”。
![]()
杨振宁在清华开设大学物理课程,以82岁高龄亲自为本科生讲授基础课。他还帮助清华大学物理系完成改造,建立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汇聚了一批国际一流学者。
2015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对此,他表示:“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2021年,在杨振宁百岁生日会上,他深情回应了50年前邓稼先的寄语:“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
![]()
2025年10月18日,杨振宁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从清华园出发,行走世界,最终又回归故土——杨振宁用一生画出了一个完美的圆形。
杨振宁晚年回到清华园时,曾把自己的一生比喻为一个圆圈。邓稼先最终长眠于他深爱的土地,而他的名字刻进了中华民族的记忆。殊途同归,或许正是对他们情谊与选择的最好诠释。
信息来源:
巨星陨落!杨振宁院士逝世
2025-10-18 12:42·中国新闻网
沉痛悼念!杨振宁先生因病逝世 享年103岁
2025-10-18 12:19·央视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