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西伯利亚的冬天从不是“冷”字就能概括的,那是能把钢铁冻脆、把呼吸凝成冰渣的极寒炼狱。
而当地人要活下去,就得提前备下千斤粮食、腌好百罐咸菜,再花整整一个月进山砍柴,这不是夸张的准备,是刻在骨子里的生存法则。
![]()
西伯利亚的冷,常人无法想象得到
当我国东北的冬天还在为零下二十度“喊冷”时,西伯利亚的温度计早就跌破了零下四十度,这还只是冬日的“常规操作”。
在离北极圈不远的雅库茨克,零下五十度的清晨随处可见,当地记录的最低温甚至达到过零下六十四点四度,比南极的许多区域还要凛冽。
![]()
这样的冷不是“多穿件羽绒服就能扛过去”,而是实实在在的“杀气”:
出门没戴手套,五分钟手指就会失去知觉;
眼镜刚架到脸上,镜片就会和皮肤粘在一起,想摘下来都得忍着疼;
就连坚硬的钢铁,到了这儿也会变得脆如玻璃,路边的灯杆轻轻一碰就可能裂开。
![]()
电子设备更是“不堪一击”,手机揣在怀里还能撑会儿,一旦拿出来发消息,没两分钟就会“冻罢工”;
手电筒的电池冻得没电,连呼吸都得格外小心,呼出来的白气瞬间变成细小的冰渣,落在睫毛上,走几步路就结出一层白霜,喉咙里还会泛起针扎似的疼。
这样的冬天一待就是八九个月,夏天短得像偷来的时光,刚把土地解冻种点蔬菜,没等收成就得赶紧为冬天做准备。
而“吃”,是最先要解决的难题。
![]()
除了冷,吃也是一大难题
在西伯利亚,“屯粮”从不是“多买几袋米”那么简单,每家每户都得按人均千斤的量储备粮食,一家五口人就得备上两千五百公斤的物资,堆在地窖里从墙角码到顶。
里面有能磨面粉的小麦、耐储存的土豆,还有提前宰杀冻硬的驯鹿肉和马肉,马是当地主要的牲畜,冬天宰杀后直接冻在屋外,硬得像块石头,吃的时候得提前拿进屋里化冻;
就连勒拿河里刚捞上来的鱼,也得马上变成“冰鱼”,不然过不了半天就会变质。
![]()
之所以要囤这么多,是因为寒潮一来,道路会被积雪封死,超市关门、运输中断,想买一粒米都难,而没足够的粮食,不光会饿肚子,身体缺了热量,根本扛不住零下几十度的严寒。
光有主食还不够,冬天里新鲜蔬菜比黄金还贵。
西伯利亚的土壤全是厚厚的冻土,夏天短得可怜,蔬菜长得慢、产量还低,当地人便靠着老祖宗传下的腌菜手艺,把夏天的绿意封存在百来个罐子里。
![]()
每年九月,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晒着洗干净的玻璃罐,女人们蹲在地上,把切好的白菜、萝卜丝、甜菜块撒上盐,一层菜一层盐地塞进罐子里,压实了封上口,再搬进温度稳定的地窖。
这些腌菜会慢慢发酵,到了十二月打开,酸香扑鼻,既能补充维生素,又能配重口的肉菜解腻。
当地人常说,没了腌菜,冬天身体容易出毛病,那些玻璃罐里装的不是咸菜,是撑过寒冬的“维生素补给站”。
如果说粮食和腌菜管饱,那柴火就是“管命”的。
![]()
救命的柴火
西伯利亚的冬天太冷,光靠电和煤根本扛不住,家家户户都得靠木炉取暖,而要烧够九个月的柴火,就得花整整一个月进山砍伐。
十月的林子里还没积太厚的雪,男人们带着斧头和锯子天不亮就出发,天黑才回来,手上磨出血泡也得接着干。
得挑干燥的木头,砍下来再劈成均匀的小块,晾干了堆进棚子里,堆得比人还高,才能够烧到第二年开春。
![]()
要是砍少了,正月里就得冒着零下三十度的严寒再进山,那时候林子里积雪没腰深,一不小心就会陷进去,危险得很。
就连房子也得跟着“适应”寒冷,大多是建在桩基上的木屋,防止冻土融化让房子塌陷;
门窗得装双层甚至三层,墙里塞满保温材料;
屋里的木炉更是不能停,三四个小时不添柴,室温就会掉得厉害,晚上睡觉都得有人留神,要是炉子灭了,第二天早上全家都会冻得直打哆嗦。
![]()
寒潮来袭时,整个城市更像被按下了暂停键。
公交车只剩两成在跑,学校和单位全停了,只有医院和电厂还在硬撑;
水管冻裂是常事,家家户户都得用热水浇水管,花上几个小时才能把冰化开;出门得带个小锤子,路上的冰太厚,敲碎了才能走,不然一不留神就会滑倒;
街头的暖棚里总是挤满人,大家进去烤会儿火、查下公交信息,没人敢在外面多待,哪怕就五分钟,皮肤也可能冻伤。
当地人的饮食也跟着“抗寒”,马血冻成块当零食,冻鱼生吃是传统,还有用牛猪腿耳煮烂冻成的肉冻,卡路里高,吃一口能暖半天。
![]()
结语
其实西伯利亚的冬天再可怕,也抵不过当地人的“认真”。
他们不会抱怨寒冷,只是秋天按时屯粮、腌菜、砍柴,冬天守着炉子里的火苗,就着腌菜吃热乎乎的面饼。
零下七十度的风再烈,罐子里的腌菜还是酸得够味,柴堆上的火苗还是暖得贴心,他们就这么靠着千斤粮、百罐菜、一月柴,把极寒的冬天过成了平常却踏实的日子。
参考资料: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