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噩耗传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科学界失去了一位璀璨的明星,而他传奇的一生却永远镌刻在历史中。
![]()
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他不仅在物理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还以其跨越特殊时代的家庭关系与深厚的家国情怀,成为二十世纪华人科学家的独特典范。
1957年,年仅35岁的杨振宁与31岁的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发现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对称性的认识,为微观粒子世界的研究开辟了新天地。
在获奖五十周年时,杨振宁曾回忆说,对于获奖他并不感到意外,但这一荣誉对当时的中国人而言却意义非凡——它向世界证明了华人在科学领域同样能够取得杰出成就。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后来评价道,杨振宁和李政道的获奖是历史性事件,对当时那一代人乃至后面几代中国科学家都产生了巨大触动,让中国人找到了科学自信。
![]()
杨振宁和李政道
杨振宁的科学成就远不止于诺贝尔奖。
1954年,他与米尔斯博士合作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被认为是20世纪物理学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成为后来统合基本粒子强、弱、电磁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此外,他与巴克斯特教授共同提出的“杨-巴克斯特方程”,以及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诸多领域的贡献,使他成为这些领域的先驱和奠基人。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在科学成就的背后,杨振宁的个人生活同样引人注目。
1944年,他在西南联大附中代课期间结识了学生杜致礼——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的长女。当时,杜聿明担任第五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总司令,而杜致礼在联大附中因其出众的仪态和才华成为校园里的一道靓丽风景。两人当时虽相互欣赏,却未曾表露心迹。
1945年,杨振宁赴美留学,本以为这段缘分将无疾而终,然而命运却安排了他们的重逢。1949年圣诞节,在普林斯顿唯一的一家中国餐馆,杨振宁意外地与杜致礼相遇。
那时杜致礼已从当年清秀的少女出落得亭亭玉立,她原本在宋美龄的安排下进入卫斯理学院攻读英国文学,但因父亲杜聿明在淮海战役中被俘,家境突变,不得不转入一所免费学院继续学业。
杨振宁对这次相遇曾感慨道:“我并不知杜致礼到了美国,我是无意中走进了那家饭店。我早到或者迟到,都将错过与杜致礼相见的机会。我们见不上面,也就谈不上一辈子的婚姻。可命运之神都安排我们在那一天那个地点相聚,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
1950年8月26日,28岁的杨振宁与23岁的杜致礼在纽约举行婚礼,开始了他们长达53年的婚姻。
![]()
杨振宁与杜致礼
这段婚姻将杨振宁与一位正在北京功德林战犯改造所接受改造的国民党将领联系了起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杨振宁与岳父杜聿明只能通过书信联系。
1957年,当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周总理立即派出科学家代表团前往瑞典祝贺,并特意安排代表团成员张文裕在启程前去看望杜聿明,请他给女婿写一封祝贺信。
杜聿明欣然命笔,写下了一封言简意赅的信:“亲爱的宁婿:我祝贺你获得诺贝奖金。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杜聿明即草”。
杨振宁收到信后深受感动,回信向杜聿明表示感谢。
1971年,杨振宁终于回到阔别26年的祖国,不仅在上海见到了自己的父母,也在北京首次见到了岳父杜聿明。
同年7月28日,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并宴请杨振宁及其家人时,注意到杨振宁称杜聿明为“杜先生”,便亲切地纠正说:“应该称为岳丈大人。”
席间,周总理还风趣地对曹秀清说:“你坐到女婿旁边去,丈母娘最爱女婿嘛!”引得在场的人哈哈大笑。
1973年,杨振宁和杜致礼第四次回国探亲时,还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这在新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会见美籍科学家,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
杨振宁与中国的联系远不止于探亲。
1971年夏,他访问新中国,成为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在与中国领导人的交流中,他直抒己见,为中国教育和科研发展提出建议。
回到美国后,他在多个城市举行演讲,介绍新中国的情况,促使许多美国人对中国产生友好态度,也鼓励了一批美籍华人学者回国探访,为祖国的科技教育事业献计献策。
1997年,杨振宁在清华大学创办高等研究中心,并担任荣誉主任。2003年,在妻子杜致礼去世后,他决定回到清华园定居,成为清华大学全职教授。
他将自己的一生比喻为一个圆——起点在清华的科学馆,那时他只有7岁,父亲杨武之是清华数学系教授;而人生的终点他又回到清华科学馆。为此,他将清华园内的住所命名为“归根居”。
在《归根》一诗中,他写道:“昔负千寻质,高临九仞峰。深究对称意,胆识云霄冲。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表达了他对年轻一代科学工作者的期望。
杨振宁的归来为中国科学界带来了深远影响。他不仅帮助清华大学引进了一批原本不可能回来的大师级科学家,还招募了“图灵奖”得主姚期智等顶尖学者回国工作。2000年,他在南京大学捐资设立“杨振宁奖学金”,以奖励具有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尤其是家境贫寒的优秀本科生。
2015年4月1日,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成为真正的中国公民。这一决定,在他看来,是完成了生命中的一个重要循环。
杨振宁的晚年生活充实而丰富。
他依然保持着对科学的热情和对生活的热爱。86岁高龄时,他还能登上玉龙雪山,并在4506米的海拔处留影。他喜欢在校园里骑自行车,即使年事已高,仍喜欢体验下坡路时的“快感”。他还对剪辑短视频产生兴趣,曾为同事的女儿制作周岁视频,并参考纪录片专门制作了片头,署名为“杨翁制片厂”。在治学方面,他始终保持严谨和率真的态度。
![]()
杨振宁
几年前,当中国论证高能物理大项目时,他专门撰写《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一文,明确提出反对意见。对此,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感慨道:“在科学争论上,杨振宁不那么圆滑、世故,这一点,中国大多数科学工作者做不到。”
杨振宁的一生,恰如他对自己经历的总结:“我想自己非常幸运,也能在海滩上捡到那些的东西。不过,世界上还有更多美丽的蚌和石头。我还有无数事情需要去做。”
他从西南联大的教室走向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从普林斯顿的高等研究所回到清华园的归根居,其人生轨迹不仅勾勒出一位科学天才的辉煌成就,也展现了一位游子对故土的深情回望。而他与杜聿明将军一家的特殊缘分,则成为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变迁的独特见证,映照出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交织的壮阔图景。#杨振宁逝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