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81岁的杨振宁在2003年踏上归国航班时,这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将北京清华园的居所命名为"归根居"。这个看似简单的命名,承载着一位游子跨越半个世纪的赤子之心。2025年10月18日,103岁的杨振宁在北京逝世,清华大学的悼文中那句"心怀家国的永恒回响",为这位科学巨匠的百年人生写下最精准的注脚。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image
81岁落叶归根:一个物理学家的赤子之心
2003年的归国决定,是杨振宁人生最重要的转折。他将清华园的住所命名为"归根居",这三个字凝结着父亲杨武之"有生应感国恩宏"的临终嘱托。在被迫加入美国国籍的岁月里,杨振宁始终铭记:"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这种文化认同成为他晚年毅然归国的精神动力。
![]()
image
2015年4月1日,93岁的杨振宁正式放弃美国国籍。这个决定背后,是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文化坚守。从"归根居"到放弃外籍,杨振宁用行动诠释了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深刻含义。
跨越半个世纪的报国之路
1971年,杨振宁以美籍科学家身份首次访华,成为打破中美学术坚冰的第一人。这次"破冰之旅"直接带动了华裔学者回国潮,为封闭中的中国学术界打开一扇窗。他更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资助近百名中国学者赴美深造,这些学者后来多数成为各领域的中坚力量。
![]()
image
在科技政策层面,杨振宁持续向中央建言加强基础科研。1971年首次回国时,他就明确提出这一建议,推动了中国科技政策的转向。这种远见卓识,源于他对"科学是一个民族进步根基"的深刻认知。
清华园里的"第二次学术生命"
归国后的杨振宁将高等研究院建设作为新事业。他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为蓝本,在清华打造中国基础科研高地。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亲自引进姚期智等顶尖学者,建立起完整的"教授-博士后-研究生"培养链条。
![]()
image
在科研资源整合方面,杨振宁为清华、南开筹集2亿美金科研经费,建成60余所一流物理实验室。学界评价他"将中国凝聚态物理研究推进二十年"。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位耄耋老人每天工作十余小时的坚持。
家国情怀的当代启示
在百岁演讲"千里共同途"中,杨振宁以这句古诗表达对挚友邓稼先的怀念,也道出自己毕生的追求。这种文化根脉的滋养,让他在巅峰时期选择归根,在晚年仍笔耕不辍。
![]()
image
清华悼文中"宁拙毋巧,宁朴毋华"的评价,正是杨振宁留给青年科研人员最宝贵的精神遗产。在全球化时代,他的经历启示我们:科学成就可以超越国界,但科学家的精神家园永远有明确的坐标。
杨振宁用百年人生证明: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永远根植于最深沉的文化认同。这颗"心怀家国"的星辰陨落了,但他照亮的路,正有更多后来者在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