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爸,我有话要跟您说。”李志远拿着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脸上却没有预想中的喜悦。
56岁的李大山激动得双手发抖,眼中含着幸福的泪水:“孩子,你终于出息了!”
村里的乡亲们都围过来祝贺,可李志远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
接完电话后,这个18岁的少年看着自己的养父,说出了一句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的话...
![]()
01
2024年7月15日,河南省豫西山区的李家村笼罩在夏日的闷热中。
李大山坐在自家院子里那张破旧的竹椅上,手里拿着一张印着“清华大学”字样的录取通知书。
阳光透过梧桐叶的缝隙洒在他脸上,岁月在这张饱经风霜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沟壑。
他的目光穿过时光,回到了18年前那个改变一切的雨夜。
那是2006年8月的一个深夜,暴雨如注。
李大山从县城打工回来,浑身湿透地走在村头的土路上。
闪电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路边垃圾堆旁一个被雨水打湿的蓝色包袱。
包袱里传来微弱的啼哭声。
李大山停下脚步,借着闪电的光亮仔细一看,那竟是一个刚出生不久的男婴。
孩子的小脸被雨水打得通红,哭声在雷声中显得格外凄厉。
李大山二话不说,脱下自己的外套包住孩子,快步跑回了家。
那时的李大山刚刚48岁,妻子张桂花两年前因病去世,膝下无子。
家里只有三间破旧的土坯房,除了几亩薄田,几乎一无所有。
可是看着怀中这个粉嫩的小生命,李大山的心软了。
他给孩子洗了澡,换上干净的衣服,又跑到村里唯一的小卖部买来奶粉。
第二天一早,李大山抱着孩子去了村委会。
村支书王富贵看了看孩子,摇摇头说:“大山啊,这孩子你养不起的。”
“我们村里穷,福利院在县城,你送过去吧。”
李大山抱紧了怀中的孩子,坚定地说:“不用,我自己养。”
王富贵劝了半天,见李大山主意已定,只好帮他办了收养手续。
李大山给孩子取名李志远,希望这个孩子将来能走得更远。
养育一个孩子对于李大山来说,比他想象的要困难得多。
刚开始的几个月,李志远经常在半夜啼哭,李大山总是急得满头大汗。
村里的赤脚医生老刘告诉他,孩子可能是消化不良,需要换奶粉。
李大山二话不说,骑着破自行车跑了20里山路到县城,买回了最贵的进口奶粉。
一罐奶粉要80块钱,而李大山一个月打工的收入也不过300多块。
为了省钱,他连续两个月每天只吃馒头就咸菜。
邻居李婶看不下去,偷偷给他送过几次菜。
“大山,你这样下去身体会拖垮的。”李婶心疼地说。
李大山憨厚地笑笑:“没事,孩子要紧。”
李志远六个月大的时候,突然发高烧,怎么都退不下来。
李大山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抱着孩子就往县医院跑。
深更半夜,没有班车,他一路小跑,用了两个小时才到医院。
到医院的时候,李大山的鞋底都磨破了,脚上全是血泡。
医生检查后说是急性肺炎,需要住院治疗。
住院费要3000块,李大山身上只有不到500块钱。
他跪在医生面前哀求:“大夫,求求您先给孩子治病,钱我一定想办法。”
医生被他的真诚感动,先给孩子输了液。
李大山连夜给村里所有的亲戚朋友打电话借钱。
三天后,他终于凑够了医疗费,孩子的病也好了。
那一次,李大山整整瘦了十斤。
随着李志远渐渐长大,村里人的闲言碎语也多了起来。
“李大山真是犯傻,捡个野孩子当宝贝。”
“等孩子大了,指不定怎么嫌弃他呢。”
“白眼狼啊,养不熟的。”
这些话传到李大山耳朵里,他从来不反驳,只是默默地继续照顾孩子。
李志远三岁那年,村里来了一个城里的慈善组织,专门收养孤儿。
工作人员找到李大山,说可以把孩子带走,给他更好的教育和生活条件。
李大山想都没想就拒绝了:“这是我儿子,哪也不去。”
2012年,六岁的李志远到了上学的年龄。
村里的小学只有一到三年级,师资力量薄弱,很多孩子读完三年级就回家干农活了。
李大山却有更大的打算,他要让李志远接受最好的教育。
县城的实验小学教学质量好,但学费也贵,一年要2000多块钱。
更重要的是,李志远户口在村里,要想在县城上学,需要交8000块的择校费。
李大山看着这个数字,愁得一夜没睡。
他把家里能卖的东西都卖了,又去找村里的高利贷,才勉强凑够了钱。
开学那天,李大山牵着李志远的手走进实验小学的大门。
看着那些穿着漂亮衣服的孩子,再看看李志远身上洗得发白的旧衣服,李大山心里五味杂陈。
“爸爸,我会好好读书的。”李志远仰着小脸认真地说。
李大山蹲下身子,轻抚着孩子的头:“爸爸相信你。”
为了供李志远上学,李大山开始了更加艰苦的生活。
白天在村里种地,晚上到县城建筑工地搬砖,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
李志远在学校表现优异,每次考试都是班里前三名。
老师经常表扬他,说这孩子聪明懂事,将来一定有出息。
三年级期末考试,李志远考了全年级第一。
学校要给优秀学生发奖状,李大山特意请了半天假去参加颁奖典礼。
当校长把奖状递给李志远的时候,李大山的眼圈红了。
会后,班主任刘老师找到李大山:“李师傅,志远这孩子很有天赋,你一定要让他继续读下去。”
李大山用力点头:“就是砸锅卖铁,我也要供他读书。”
02
小学毕业后,李志远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县重点中学。
初中的学费更贵了,加上住宿费和生活费,一年要5000多块。
李大山咬咬牙,又去找人借钱。
这一次,很多人都摇头了。
“大山,你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孩子又不是亲生的...”
李大山听到这话,脸色立刻变了:“志远就是我亲儿子,谁也别想改变这个事实。”
初中三年,李志远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对自己的身世产生疑问。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到村里的老人议论:“那孩子长得一点都不像李大山,肯定是捡来的。”
李志远回到家,试探性地问李大山:“爸,我妈妈长什么样子?”
李大山愣了一下,然后说:“你妈妈很漂亮,心地善良,可惜你小时候她就去世了。”
“那为什么家里没有她的照片?”李志远继续问。
李大山支支吾吾地说:“照片...照片在一次搬家的时候丢了。”
李志远似乎相信了这个解释,但心里却埋下了疑惑的种子。
初三那年,学校要求填写家庭情况表。
李志远看着“父母职业”这一栏,犹豫了很久。
同桌的家长都是公务员、老师或者生意人,只有他的父亲是农民。
他偷偷把“农民”改成了“个体户”。
李大山知道这件事后,并没有责怪他,只是默默地叹了口气。
中考成绩出来了,李志远以全县第15名的成绩被市重点高中录取。
这是李家村历史上第一个考进市重点高中的孩子。
村里人都来祝贺,李大山高兴得合不拢嘴。
庆祝会上,有人开玩笑说:“大山,你捡了个宝贝疙瘩啊。”
李志远听到“捡”这个字,心里一震。
那天晚上,他偷偷翻遍了家里的所有东西,想找到关于自己身世的线索。
在一个旧箱子里,他发现了当年包着自己的那块蓝色布料。
![]()
布料已经很旧了,但上面还有一个绣花图案。
李志远仔细观察,发现这不是普通的布料,像是某种品牌的包装。
他把布料藏了起来,没有告诉李大山。
2018年9月,16岁的李志远踏进了市一中的大门。
这所学校集中了全市最优秀的学生,竞争异常激烈。
李志远第一次感受到了真正的压力。
同学们大多来自城市中产家庭,穿的是名牌衣服,用的是最新款手机。
而李志远穿的还是那几件洗得发白的旧衣服,用的是李大山花200块钱买的二手手机。
班里有个叫王浩的同学,家里开着连锁超市,平时花钱大手大脚。
一次,王浩看到李志远在用那部老旧的手机,不屑地说:“这破手机还能用?我家仓库里都不要这种垃圾。”
李志远没有反驳,只是默默地把手机收了起来。
回到宿舍,他给李大山打电话说想要一部新手机。
李大山二话不说,第二天就从县城赶来,给他买了一部1000多块钱的智能手机。
为了这部手机,李大山在建筑工地连续加班了一个月。
有一次意外从脚手架上摔下来,腰部受了伤,在床上躺了半个月。
李志远并不知道这些,他只是高兴地拿着新手机在同学面前炫耀。
高一期末考试,李志远的成绩排在年级50名左右,这对他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
寒假回家,他显得闷闷不乐。
李大山看出了他的心思,安慰道:“没关系,爸相信你能追上去。”
高二的时候,学校组织了一次家长会。
李大山特意借了邻居的一件半新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去参加。
可是在那些穿着西装、开着轿车来的家长面前,他还是显得格格不入。
家长会结束后,王浩的父亲看到李大山,轻蔑地说:“农民就是农民,永远上不了台面。”
李志远听到这话,脸涨得通红,却不知道该如何反驳。
从那以后,他很少主动跟李大山说学校的事情。
高二下学期,学校要求学生填报大学志愿意向。
李志远毫不犹豫地写下了“清华大学”。
班主任看到后,摇摇头说:“志远,你的成绩虽然不错,但清华的要求太高了,还是现实一点比较好。”
李志远倔强地说:“我就要考清华,其他大学我不去。”
那天晚上,他在日记里写道:“我一定要考上清华,让所有看不起我和爸爸的人刮目相看。”
03
2021年高考前的最后一个月,李志远拼了命地学习。
每天早上5点起床,晚上12点才睡觉,连吃饭的时间都要挤出来背书。
李大山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每天变着花样给他做好吃的。
为了给李志远补充营养,李大山卖掉了家里唯一的那头老母猪。
高考的三天里,李大山一直守在考场外面。
烈日炎炎,他舍不得花钱买水,就靠着路边的自来水龙头解渴。
考试结束后,李志远走出考场,看到李大山晒得黝黑的脸,心里涌起一阵酸楚。
“爸,我考完了。”李志远说。
李大山笑着说:“考完就好,咱们回家。”
成绩公布的那天,李志远考了692分,超过清华大学录取分数线8分。
消息传到村里,整个李家村都轰动了。
这是村里第一个考上清华的学生,也是全县的文科状元。
县教育局的领导亲自来到李家,给李志远颁发了奖学金。
记者们也纷纷赶来采访,拍摄了很多李大山和李志远的合影。
李大山穿着最好的那件衣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孩子从小就聪明,我就知道他能成才。”李大山自豪地对记者说。
记者问李志远有什么感想,他说:“感谢我的父亲,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我。”
李大山听到这话,眼圈红了。
庆祝会结束后,李志远回到自己的房间整理东西。
他准备把高中三年的课本和资料收拾起来,为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做准备。
在整理书桌的时候,他翻出了一本从高一就开始写的日记。
翻开日记本,他看到了自己三年来记录的点点滴滴。
有对学习的焦虑,有对同学嘲笑的愤怒,还有对自己身世的疑惑。
在高二的一页日记中,他写道:“今天又有同学说我是被捡来的,我一定要查清楚自己的身世。”
下面的几页日记里,详细记录了他暗中调查的过程。
他通过网络搜索,找到了当年那块蓝色布料的来源。
那是一个高档婴儿用品品牌的包装布,只在大城市的专卖店有售。
他还通过同学的关系,联系了一家私人侦探公司。
侦探告诉他,要想找到亲生父母,需要提供更多线索,而且费用不菲。
李志远一直在攒钱,准备等上了大学再继续调查。
在日记的最后一页,他写道:“不管结果如何,我都要知道真相。爸爸对我很好,但我有权知道自己从哪里来。”
看完这些日记,李志远的心情很复杂。
他既感激李大山的养育之恩,又渴望找到自己的根源。
第二天一早,他把日记锁进了抽屉,当作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录取通知书还没有到,李志远就接到了一个改变命运的电话。
那是7月10日的晚上,李志远正在院子里和李大山一起看星星。
手机突然响了,显示的是一个陌生的北京号码。
![]()
李志远犹豫了一下,还是接通了电话。
“请问您是李志远同学吗?”电话里传来一个中年男人的声音。
“我是,您是哪位?”李志远有些疑惑。
“我姓陈,是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律师。我受一对夫妇的委托,想要寻找他们18年前失散的孩子。”
李志远的心脏开始剧烈跳动。
“根据我们的调查,您很可能就是他们要找的孩子。”律师继续说道。
李志远强压住内心的激动,平静地说:“您说的是什么意思?”
律师详细介绍了情况:委托人是一对北京的夫妇,18年前因为经济困难,不得不放弃刚出生的儿子。
现在他们事业有成,一直在寻找那个孩子。
通过私人侦探的调查,他们锁定了几个目标,李志远是其中最有可能的一个。
““我们需要做DNA鉴定来确认身份。如果确认您就是他们的孩子,他们愿意承担您的所有费用,包括大学学费和生活费。”律师说。
李志远看了一眼正在旁边整理农具的李大山,压低声音说:“我需要考虑一下。”
“当然,这是您的权利。但请尽快做决定,他们等这一天已经很久了。”律师留下了联系方式就挂断了电话。
李志远拿着手机,手心里全是汗水。
李大山注意到了他的异常,关心地问:“志远,谁的电话?”
“同学的,没什么事。”李志远敷衍道。
那天晚上,李志远一夜没睡。
他想到了李大山18年来的辛苦付出,也想到了自己对身世的好奇。
04
第二天,李志远偷偷给律师回了电话,同意做DNA鉴定。
鉴定需要一周时间出结果。
这一周里,李志远表现得很反常,经常发呆,话也比平时少了很多。
李大山以为他是因为等录取通知书紧张,也没有多想。
7月18日,鉴定结果出来了。
DNA匹配度99.99%,确认李志远就是那对夫妇的亲生儿子。
律师告诉李志远,他的亲生父母叫陈建国和刘美华,现在在北京经营着一家贸易公司,年收入数百万。
他们18年前刚大学毕业,在外地打工,意外怀孕后因为经济条件不好,又没有结婚,不得不放弃孩子。
现在他们已经结婚多年,事业稳定,一直想要找回那个孩子。
“他们说,这些年来一直在后悔当初的决定,希望能够弥补对您的亏欠。”律师说。
李志远听完这些,心情非常复杂。
他终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内心的疑惑得到了解答。
但他想到了李大山18年来的无私付出,心里又充满了愧疚。
“我想见见他们。”李志远最终说道。
律师安排了一次视频通话。
屏幕上出现了一对中年夫妇,男的戴着眼镜,看起来很斯文;女的保养得很好,气质优雅。
“志远!”刘美华一看到李志远,眼泪就流了下来。
“这些年,妈妈每天都在想你。”她哭着说道。
陈建国也很激动:“儿子,是爸爸对不起你。”
李志远看着屏幕上的两个人,感觉既陌生又亲切。
他们聊了很久,从李志远的成长经历聊到他们这些年的生活。
陈建国和刘美华详细介绍了他们现在的情况:公司有50多个员工,在北京有两套房子,还有一辆奔驰轿车。
“我们可以给你最好的生活条件,送你去最好的大学。”陈建国承诺道。
刘美华补充说:“妈妈已经为你准备好了房间,里面有最新的电脑和所有你需要的东西。”
听着他们的描述,李志远心里涌起了从未有过的憧憬。
但同时,他也想到了李大山。
“那我现在的父亲怎么办?”李志远问道。
陈建国和刘美华对视了一眼,然后说:“我们会适当给他一些补偿,感谢他这些年的照顾。”
视频通话结束后,李志远独自坐在房间里想了很久。
他知道,自己即将面临人生中最艰难的选择。
7月20日,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终于到了。
邮递员骑着摩托车进村的时候,半个村子的人都跟着一起来到了李家。
李大山双手颤抖地接过那个厚厚的信封,就像捧着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物。
“志远,快来看看!”李大山兴奋地喊道。
李志远从房间里走出来,看到院子里聚集了这么多人,心里涌起一阵复杂的情绪。
李大山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取出那张印着清华大学校徽的录取通知书。
“录取了!真的录取了!”李大山激动得声音都变了调。
村民们纷纷围上来,争相传看这张改变命运的纸片。
“李大山,你捡了个宝贝疙瘩啊!”
“这孩子有出息,将来肯定能光宗耀祖!”
“老李,你这18年没白苦!”
听着大家的赞美声,李大山笑得合不拢嘴。
![]()
他把录取通知书递给李志远,眼中含着幸福的泪水。
“志远,这是你应得的,爸爸为你骄傲。”李大山哽咽着说道。
李志远接过录取通知书,看着上面熟悉的文字,心情却没有想象中那么激动。
就在这个时候,他的手机响了。
来电显示是陈建国的号码。
李志远看了一眼正在兴奋中的李大山,犹豫了一下,还是接通了电话。
“志远,我们看到新闻了,恭喜你考上清华!”陈建国在电话里激动地说。
“我和你妈妈商量过了,我们想尽快见你一面,正式接你回家。”
李志远的心脏开始剧烈跳动,他偷偷走到一边。
“我们已经订了明天的机票,下午就能到你们那里。”刘美华的声音也传了过来。
李志远看着不远处还在兴奋地和村民们聊天的李大山,感觉喉咙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一样。
“好的,我知道了。”他低声说道。
挂断电话后,李志远站在原地发了很久的呆。
李大山注意到了他的异常,走过来关心地问:“志远,怎么了?脸色这么难看?”
“没什么,可能是太兴奋了。”李志远勉强笑了笑。
05
当天晚上,村里的人都散去了,院子里恢复了平静。
李大山和李志远坐在院子里,夜风轻柔地吹过。
“志远,上了清华以后,你就是城里人了。”李大山感慨地说。
“可别忘了咱们这个小村子,也别忘了你这个土气的老爸。”
李志远听到这话,心里像被针扎了一样疼。
“爸,我永远不会忘记您的。”他真诚地说道。
李大山拍拍他的肩膀:“爸知道,你是个好孩子。”
“这18年来,爸最大的心愿就是看着你成才。现在愿望实现了,爸就算死也瞑目了。”
李志远听到这话,眼泪差点掉下来。
“爸,您别说这种话,您还要看着我毕业呢。”
李大山哈哈大笑:“对对对,爸还要参加你的毕业典礼呢。”
那天晚上,李志远一夜没合眼。
他在床上翻来覆去,脑海里反复出现李大山的话和亲生父母的承诺。
第二天下午,一辆黑色的奔驰轿车驶进了李家村。
这辆车在满是土路的小村子里显得格外突出,很快就引来了村民们的围观。
车子停在李家门口,下来一对衣着光鲜的中年夫妇。
正是陈建国和刘美华。
![]()
他们看起来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但脸上都带着激动的笑容。
李志远早就听到了汽车声,站在门口等着他们。
刘美华一看到李志远,立刻快步走过来,想要抱住他。
“志远,我的儿子!”她激动地说道。
李志远有些不自在地后退了一步:“您好。”
陈建国也走过来,仔细打量着李志远:“真的很像,和我年轻时候一模一样。”
就在这时,李大山从屋里走了出来。
他看到院子里突然出现的陌生人,脸上露出了疑惑的表情。
“志远,这些是什么人?”李大山问道。
李志远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他张了张嘴,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陈建国主动上前,伸出手说:“您好,我是陈建国,这是我爱人刘美华。”
李大山礼貌地和他们握手,但心里的疑惑更深了。
刘美华深深地看了李大山一眼,然后转向李志远,声音有些颤抖地说:“志远,该告诉他了。”
他看着李大山期待的眼神,又看看陈建国和刘美华坚定的表情,知道这一刻终究还是来了。
“志远,你...”
李志远深吸一口气,鼓起勇气说出了那句让李大山痛彻心扉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