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图,查看往期优秀营销数字化案例
作者:舒紫花 校审:林德燊 排版:习丌
2025年上半年,洽洽食品净利润同比暴跌73.68%,毛利率断崖式跌至20.31%,是上市以来最差业绩。这背后是渠道的集体“失温”,某经销商抱怨:我们这50万人口的区域,被压了350万的年销售任务,完不成任务,只能低价甩货。数据显示,近半年已有64家经销商流失。
这并非个例,2025Q1零食板块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33.6%,压货、窜货、价格倒挂正成为行业利润崩盘的“三大杀手”。当量贩零食店分流客源、原料成本攀升,渠道总监如何跳出“压货-甩货-崩盘”的死循环?
![]()
![]()
渠道困局:从压货狂欢到利润雪崩的致命链条
1.盲目压货:品牌增长的“虚假泡沫”
2024年以来洽洽库存量四连增,从2907吨飙升至10366吨。2024年库存同比再增22.9%,而这源于品牌对“百亿目标”的盲目追逐。为完成目标,企业不得不将增长压力一层层转嫁给经销商。
华南某经销商透露:“2024年公司下达的任务量要求翻倍,但我们的实际销售额却下滑40%,100万的任务量需垫资200万周转,资金链随时都有可能断裂。”据了解,大庆某经销商因压货压力直接转行,广东有经销商清完库存后也彻底退出行业。
这种“以压代销”模式下,让渠道沦为企业的库存蓄水池,看似营收微增,实则已经为利润崩塌埋下了大量隐患。
2.价格倒挂:渠道体系的“毁灭性打击”
压货导致的滞销常常迫使经销商低价甩货。河北某经销商因库存和资金压力,不得不将货卖给“倒爷”,临期产品的拿货价甚至不足正常价的60%。拼多多上部分皇葵产品的售价也仅为零售指导价的45%。
这种线下窜货逆向侵蚀品牌电商直营,形成“线上低价冲击线下,线下甩货拖累线上”的恶性循环,直接导致洽洽经销渠道收入同比锐减18.47%,线下收入占比从85%跌至79%。正如旺仔牛奶因为多渠道售价混乱,经销商出货价陷入“出厂即倒挂”的泥潭,卖得越多亏得越惨。
![]()
3.信任崩塌:经销商与品牌的“双输结局”
压货压力叠加品牌支持力度的收缩,让渠道忠诚度不断瓦解。有洽洽经销商反映:洽洽的陈列费以前是全额报销,现在已经完全取消了;甚至产品出现霉变也要我们自行返货,否则就要扣款。
而品牌方则陷入“越压货越滞销,越滞销越压货”的怪圈。2025年上半年洽洽坚果业务营收下滑6.98%,毛利率暴跌13.95个百分点,新品市场反响惨淡。
这种矛盾冲突下,经销商要么转向高毛利品牌,要么涌入折扣仓,形成了对品牌的“反向抛弃”。
![]()
![]()
破局关键:一物一码如何重构渠道价值体系
1.全链可视:终结压货的“数据盲区”
传统渠道的最大痛点,在于“品牌看不到终端动销,经销商摸不清库存节奏”,而一物一码通过“产品数字身份”,彻底打通从工厂到消费者的全链路数据。
其核心逻辑是通过箱码与单品码关联,实现产品从工厂到消费者的全轨迹追踪;品牌可实时查询经销商出入库、门店销量数据,动态掌握终端动销周期。(点击链接,了解更多:)
当某区域扫码量异常下降,系统自动预警动销风险,帮助渠道总监及时调整任务量,避免“50万人口区域压350万货”的荒诞场景。
华东某零食品牌引入一物一码后,渠道管理效率显著提升:通过智能订货系统监控库存,将“凭经验压货”改为“依数据补货”,库存周转效率提升40%。
2.BC联动:激活动销的“双向引擎”
一物一码的核心价值,不仅是“看数据”,更是“促动销”——通过“B端激励+C端引流”的双向联动,让经销商愿意铺货、门店愿意推荐、消费者愿意购买。
借助一物一码的“开箱扫码激励”机制,终端门店进货后扫箱内码可获随机红包;消费者购买扫码得权益时,门店同步获得推荐奖励,形成“B端铺货有动力、C端购买有激励”的共赢生态。(点击链接,了解更多:)
米多客户实践显示,这种模式能使品牌的铺货率提升30%,动销速度加快50%。同时,扫码数据可沉淀用户标签,如地域、口味偏好、扫码时间等,为精准铺货提供依据。某零食品牌据此优化策略,滞销产品销量提升50%。
3.精准管控:根治窜货的“技术防线”
窜货的根源,在于“产品可流动但责任不可追溯”,而一物一码通过“区域绑定+返利关联”,从技术上杜绝窜货可能。
一物一码通过“产品数字身份”绑定销售区域,当产品在非授权区域被扫码,系统立即触发窜货预警,结合“关联返利”机制,仅当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渠道方才能获得奖励,从根源遏制囤货甩货行为。(点击链接,了解更多:)
这解决了经销商“不窜货亏资金,窜货怕处罚”的两难。技术管控下,窜货罚款风险降低,无需再冒赔本甩货的风险。某经销商表示:“以前窜货能赚5%差价,但现在一旦被抓,不仅返利没了,还可能丢了代理权,风险太大。”
![]()
![]()
落地路径:渠道总监的一物一码实施指南
3.1前期规划:锚定核心场景与系统搭建
一物一码落地的第一步,是明确“先试点、后推广”的节奏,避免盲目投入。渠道总监需重点做好三项工作:
优先选择核心单品(如洽洽瓜子这类主力品类)试点,这类单品动销数据多、经销商关注度高,试点效果更易显现。避免选择新品或小众单品,以免因数据量不足影响效果评估。
采用“箱码+单品码”双码关联模式,覆盖“生产-出库-铺货-消费”全环节。箱码包含生产批次、区域代码、经销商代码;单品码包含箱码关联信息、消费者权益链接。双码通过云平台自动关联,确保“一箱一码、一盒一码、码码相连”。
搭建包含经销商后台、门店助手、消费者界面的多角色系统,确保数据实时回流,实现库存、销量、窜货数据的可视化呈现。同时对接企业现有ERP系统,避免数据孤岛。
3.2中期推广:分层激励与渠道赋能
系统搭建完成后,渠道总监的核心任务是“让经销商愿意用、会用”,关键在于分层激励和渠道赋能。
针对经销商设置“动销达标奖”,依据扫码数据核算返利,而非单纯考核进货量;为终端门店设计“扫码阶梯奖励”,铺货量越高、消费者扫码越多,奖励力度越大。
在渠道赋能方面,重点解决“不会用、不敢用”的问题。组织经销商开展数字化培训,重点讲解数据后台使用、预警响应流程。华东经销商通过“新经销助手”小程序,实现每日销量自动统计,无需人工上报。选取3-5个不同类型区域(如县乡市场、城市核心区)试点,总结经验后逐步推广。
3.3后期优化:数据驱动的策略迭代
一物一码不是“一建了之”,而是需要根据数据反馈持续优化,渠道总监需建立“数据分析-策略调整-效果评估”的闭环。
第一步是数据可视化分析。通过BI数据大屏分析区域动销差异,如发现县乡市场扫码频次低,可定向增加该区域门店激励;针对高频扫码的消费者群体,推送新品试吃券,拉动复购。
第二步是针对性策略调整。针对数据反映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如增加门店引导培训,调整区域的单品铺货比例,约谈经销商制定“去库存计划”等。(点击链接,了解更多:)
第三步是效果评估与模型优化。定期复盘渠道费用投放效率,将低效的陈列费转向扫码激励。洽洽案例显示,数字化渠道能降低分销成本,销售费用率可下降0.5个百分点。每季度更新预警模型,根据窜货、滞销新特征优化算法。
![]()
![]()
行业启示:从洽洽危机看渠道管理的底层逻辑
4.1告别“压货依赖”:回归动销本质
洽洽的半年净利暴跌,给所有渠道总监敲响警钟:靠压货换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渠道管理的核心必须回归“动销”。
2025年零食行业已进入“精耕时代”,头部品牌纷纷调整考核逻辑:伊利将经销商KPI中“进货量”权重从60%降至30%,“动销率”权重从20%提升至50%;三只松鼠取消“年度任务量”,改为“月度动态需求”,根据扫码数据每月调整铺货量。
这些调整的效果立竿见影:伊利2025年Q1液奶收入降幅从10%收窄至5%,库存周转天数下降15天;三只松鼠经销商利润率提升8%,核心经销商流失率下降40%。
渠道总监需清醒认识到:经销商不是“库存蓄水池”,而是“终端服务商”,只有让产品真正卖到消费者手中,渠道才能健康运转,利润才能持续稳定。
4.2拥抱“数字基建”:重构渠道关系
量贩零食店的崛起、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正在倒逼渠道从“粗放式”向“数字化”转型。一物一码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重构品牌与经销商关系的纽带:通过数据透明化,品牌能为经销商提供精准支持(如根据动销数据推荐铺货量、根据消费者标签推荐推广方向),经销商则从“被动压货”转向“主动运营”,成为品牌的“区域合作伙伴”而非“搬运工”。
经销商借助动销数据为门店提供补货建议,品牌通过精准激励反哺渠道,形成“品牌-经销商-门店”的价值共同体。
![]()
总结
洽洽半年净利暴跌73%的危机,本质是传统渠道管理模式与行业变革的剧烈碰撞。50万人口区域的350万任务、经销商的倒挂出货、价格体系的崩塌,都在警示渠道总监:靠压货换增长的时代已终结。
2025年,零食行业的竞争焦点已从“谁能压更多货”转向“谁能更高效动销”,而数字化是实现高效动销的唯一路径。
渠道总监若仍固守传统模式,终将被行业淘汰;唯有主动拥抱一物一码,构建“数据驱动、双向赋能、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渠道生态,才能在利润承压的行业环境中破局突围。
参考来源
新浪财经《洽洽危局:半年净利暴跌73%经销商遭压货被迫清盘》
https://c.m.163.com/news/a/KANA5D0C05568W0A.html
点击下方关键字,查看原创热文
行业案例:| | | | | | |
业务场景:| | | | | | | | | | |
系统应用:| | | | | |
数智科普:| |
![]()
米多是国内领先的营销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为企业提供顶层设计(营销数字化蓝图/架构/体系等)、系统规划(一物一码/智能营销/渠道管理)及运营落地(扫码发红包/一元换购/五码合一等)提供服务,用数字化驱动业务增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