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边界感,是成年人的舒适圈
你好呀,我是小卿。
愿你兜里有钱,心里有甜。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刻:
节假日,听到亲戚朋友说要来“串串门”,心里就莫名一紧;
看到邻居在楼道里热情寒暄,恨不得隐身快速溜回家;
对于去别人家做客,也总觉得是一种负担,能推则推。
在我们这个崇尚“人情社会”的文化里,喜欢热闹、热衷走动似乎是主流。
而那些不爱串门、也不喜欢别人来访的人,常常被贴上“孤僻”、“不合群”、“太高冷”的标签。
但其实,这真的不是冷漠或失礼。
选择把家门作为自己世界的边界,往往源于更深层的原因。
他们大多是以下这4种人,看看有没有你!
01
追求内心宁静的“能量守护者”
正如梭罗所言,真正的富有在于内心的宁静。
对他们而言,社交,尤其是需要没话找话的寒暄,是一种极大的能量消耗,而非补充。
串门意味着要打起精神,注意言辞举止,时刻关注别人的情绪。
一场下来,身心俱疲,需要独处很久才能“回血”。
他们并不是讨厌谁,只是更珍惜自己的心理能量。
自己的家是神圣的“充电站”,在这里,他们可以卸下所有面具,彻底放松,恢复精力。
不必要的社交来访,会打破这份珍贵的宁静。
02
界限分明的“秩序控”
“秩序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尔的这句话,精准地道出了他们的心声。
这类朋友对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有着清晰的规划与秩序感。
突如其来的到访,或是一个需要应酬的周末,会打乱他们所有的计划,让他们感到失控和烦躁。
他们的家是按照自己最舒服的状态布置的“私人领域”,每一样东西都有其位置。
外人进入,意味着需要适应、解释,甚至忍受可能被打乱的环境。
他们享受一切尽在掌握的秩序感,这份秩序,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安全感。
03
活在自己世界里的“精神富足者”
“孤独不是寂寞,是与自己的对话。”诗人伽姆扎托夫的这份感悟,正是这类人的生活写照。
他们的内心世界足够丰富,不需要通过外部社交来驱散无聊。
一本书、一部电影、一首歌、一个兴趣爱好,就能让他们度过一段非常充实且快乐的时光。
家,就是他们的“精神乐园”。
对他们来说,安静的独处是享受,是与自己对话的黄金时间。
他们可能正在思考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者沉浸在一项热爱的手工中,外界的打扰,无异于一种对“心流状态”的打断。
04
曾受过伤害的“谨慎敏感者”
“经历过寒冬的种子,更懂得如何筑巢。”这份谨慎,往往源于生命的历练。
也有一部分人,这种“闭门谢客”的姿态源于过去的某种不堪回首的经历:
或许是在社交中受过挫折,感觉言多必失;
或许是在热闹过后体会过更深的孤独;
又或许是原生家庭的影响,让他们对建立亲密关系感到疲惫和谨慎。
他们的家,就像是一个坚硬的“保护壳”。
在这里,他们感到安全,不必担心被评判、被伤害。
不主动串门,是怕打扰别人;不欢迎来访,是怕被闯入自己的安全区。
无论是热衷社交,还是享受独处,都只是我们选择与世界连接的不同方式,没有对错之分。
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人,请理解并尊重他们的选择。
他们的“不打扰”和“不欢迎”,不是针对谁,那只是他们爱自己的方式。
而如果你自己正是这样的人,也请不必感到愧疚。
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守护好自己的边界,比任何虚假的热闹都来得重要。
毕竟,世界上最舒服的地方,往往就是那个能让我们彻底做回自己的——家。

点个“在看”不失联
都读到这里了,就点个关注吧
❤️愿你生活有光,向阳生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