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陈朔
编辑|陈朔
《——【・前言・】——》
不少人读三国,总觉得关羽瞧不上黄忠,全是因为黄忠年过半百、是个“老卒”。可真把《三国志》《三国演义》里的细节扒开了看,这俩人的矛盾,远不是“嫌老”这么简单。关羽的傲气里藏着门道,黄忠的沉默中也有底气,他俩的不合,是实实在在的“将道之争”。
先掰扯掰扯:黄忠真的只是“老卒”?
定军山那一战,黄忠可不是靠运气捡了夏侯渊的人头。当时夏侯渊是曹操西线主帅,手里握着汉中咽喉,身边亲兵精锐环伺。黄忠奉诸葛亮计策,先在山下设伏,等夏侯渊分兵救粮时,他带着蜀军从高坡俯冲,刀光闪进敌阵,一回合就斩了夏侯渊。这身手,哪是“老卒”能比的?
再往前数,长沙城下和关羽的对打更能说明问题。那会儿关羽正是壮年,手提青龙偃月刀,骑着赤兔马,满心觉得“五百校刀手足矣”。可真打起来,两人你来我往一百多个回合,刀光碰着刀光,火星子溅了一地,愣是没分出胜负。黄忠年纪大了,体力确实不如关羽,可他凭着招式稳、箭法准,愣是把关羽的傲气压下去半截——后来关羽自己也说,得用拖刀计才能赢,这本身就是对黄忠武艺的认怂。
黄忠在蜀汉阵营里,也不是光靠武艺混饭吃。刘备打益州时,黄忠跟着一路西进,攻雒城、破绵竹,每回都冲在前面;后来守葭萌关,他又和张郃死磕,硬生生把张郃打退。这些战功不是“听话”就能换来的,是实打实拿命拼出来的。说他是“老卒”,纯属关羽带着偏见的气话。
关羽的“傲”,傲的不是年纪是“定位”
关羽这人,打骨子里就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他是跟着刘备从涿郡起兵的老兄弟,刘备卖草鞋时他就跟着,一路从河北打到荆州,论资历、论情谊,整个蜀汉没几个人能比。在他心里,自己不仅是大将,更是刘备的“合伙人”,是蜀汉的“二把手”。
可黄忠呢?是刘备打长沙时才归降的降将,论入伙时间,比赵云晚;论和刘备的亲近程度,比张飞差远了。就这么个人,居然能和自己一起封“五虎上将”,关羽心里头第一个不乐意。他说“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这话里的火气,不是嫌黄忠老,是嫌黄忠“不够格”——在他的定位里,黄忠只是个“打工的”,没资格和自己这个“股东”平起平坐。
后来费诗劝关羽时,一句话就说到了点子上:“萧何、韩信皆高祖之将,而韩信封王,萧何未言不满,以其定位不同也。”关羽一听就懂了,因为费诗点破了他的心思:他怕的不是黄忠本事大,是怕黄忠的地位往上走,动摇了自己“刘备兄弟”的特殊身份。这才是他拒绝受印的真正原因,和年纪半毛钱关系没有。
俩人的“将道”,根本不在一条道上
关羽和黄忠,看着都是带兵打仗的将领,可带兵的路子完全不一样。关羽是“谋将”,不仅能打,还能自己拿主意。他守荆州时,孙权来求亲,他能自己怼回去;后来打襄樊,他能先围樊城,再水淹七军,把于禁、庞德收拾得服服帖帖。在他看来,将领就得有自己的谋略,得能独当一面,不能事事都等着别人吩咐。
可黄忠是“勇将”,一辈子都习惯了“听令行事”。刘备让他打哪里,他就打哪里;诸葛亮给他出计策,他就照着办。定军山之战,要是没有诸葛亮的“声东击西”计,他未必能顺利斩了夏侯渊;后来刘备让他跟着刘备打汉中,他也是冲锋在前,从不主动提自己的想法。在他眼里,将领的本分就是打好仗、守好命令,谋略那是军师和主公该想的事。
这种“将道”的差异,让俩人根本尿不到一个壶里。有一回关羽想偷袭曹军粮道,找黄忠一起干,黄忠琢磨着“太冒进,容易中埋伏”,直接拒绝了。关羽当时就翻了脸,觉得黄忠“畏首畏尾,不像个大将”;可在黄忠看来,关羽“冲动冒失,不顾大局”。一个想“出奇制胜”,一个想“稳扎稳打”,性格和打法都拧巴,怎么可能合得来?
别被“老卒”俩字骗了,矛盾的核心是“身份认同”
很多人把关羽和黄忠的矛盾,归结为关羽“歧视老年人”,这纯属看走了眼。关羽这辈子,没少和老将打交道——当年在曹操麾下,他对老将徐晃就很敬重;后来打长沙,他对老将军韩玄也没说过一句不敬的话。他唯独对黄忠有意见,根源还是“身份认同”的问题。
在关羽的认知里,蜀汉的将领分三六九等:第一等是他、张飞、赵云这种“核心圈”,跟着刘备一起创业的;第二等是诸葛亮、庞统这种“智囊团”,能出谋划策的;第三等才是黄忠、魏延这种“降将圈”,是后来加入、靠战功上位的。现在黄忠从第三等跳到第一等,和自己平起平坐,他心里的“等级秩序”就乱了。
黄忠其实也明白这一点。他归降蜀汉后,一直夹着尾巴做人,打胜仗从不居功,受封赏也从不争多。他知道自己“半路入伙”的身份,所以凡事都听命令,就是不想让人挑出毛病。直到斩了夏侯渊,他才真正想通:关羽不喜欢自己,不是因为自己老,也不是因为自己没本事,是因为自己的“身份”,戳破了关羽心里那层“特殊感”。
结语:俩都是好将,就是凑不到一块
说到底,关羽和黄忠都不是坏人,更不是无能之辈。关羽是“义绝”,一辈子忠肝义胆,为蜀汉拼到最后一刻;黄忠是“勇绝”,年过花甲还能冲锋陷阵,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他俩的不合,不是个人恩怨,是“资历”和“身份”的碰撞,是“谋略型将领”和“执行型将领”的差异。
要是俩人能多一份理解,少一份偏见,说不定蜀汉的局面会不一样——关羽守荆州时,要是有黄忠这样稳扎稳打的将领帮忙,未必会败走麦城;黄忠要是能多学一点关羽的谋略,说不定能立更多战功。可历史没有如果,俩人的矛盾,终究成了三国里一段让人惋惜的小插曲。
参考资料:
《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中华书局点校本,2019年重印本。
《三国演义》(毛宗岗评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版。
《三国史话》,吕思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
《关羽形象的历史演变》,《史学月刊》2018年第5期。
《黄忠事迹考辨》,《四川文物》2022年第3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