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方城独树镇东北约7公里处,有一道自伏牛山东麓向南延伸的土岗子,当地名叫七里岗,在岗上的高处,苍松矗立,翠柏静默,蓝天白云下高耸着一座肃穆庄严,周身砖混结构,基座如一杆枪形状,其上形如刺刀,直插云霄,雄视苍穹,寓“血战”之意,碑身高25.34米,蕴含红25军的番号和1934年的时代背景,上书“红二十五军独树镇战斗遗址”。
![]()
这座纪念碑是为了纪念1934年冬,红二十五军长征途中,突遭埋伏于此的敌军猛烈攻击,英勇的红军为抗击敌人,浴血奋战,殊死拼杀,连夜突出重围挺进伏牛山,终于摆脱了敌人的进攻。
![]()
1934年冬,战斗在鄂豫皖边区的红二十五军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下,独立坚持了武装斗争,先后取得了郭家河、长岭岗、扶山寨等战斗的胜利,面对敌人的残酷围剿,根据地形势严峻,此时,接上级指示,为宣传抗日主张,扩大红军政治影响,红二十五军打出旗号“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实行战略转移,为发展红军和创建新的根据地而斗争;以平汉铁路以西鄂豫边界的桐柏山区和豫西伏牛山区为初步目标,这支三千多人的红军队伍踏上了漫漫长征路。
![]()
红二十五军长征后,重点是遵循北上抗日的宗旨,争取时间迅速北上时机,上级要求严格遵守群众纪律,不打土豪,不分田地,不进围寨,沿途所需粮草,一律实行公平购买,对沿途地主豪绅盘踞的围寨并有武装骚扰阻拦,红军先头部队事先都给寨主头目写信,宣传红军抗日主张,晓以民族大义,促其勿加阻拦,得到了众多群众的拥护,因而顺利通过了围寨地区,为迅速北上赢得了充裕的时间。
![]()
然而,这支受到人民群众拥护的抗日队伍,却成为国民党反动派的眼中钉,他们一心想置之于死地而后快,当红二十五军主力行至独树镇附近,此地有一道自伏牛山东麓向南延伸的土岗,许(昌)南(阳)公路自岗中央横穿而过,将其拦腰截为两段。岗东紧邻砚河,河床至岗顶八十余米,地势陡峭,并伴有很多自然形成的深沟;岗西连着一片平原,坡度平缓,自上而下自然倾斜。红军准备由七里岗通过许南公路时,却突然遭到事先埋伏在这里的敌第四十军一一五旅和骑兵团的包围,一场关系到红25军的生死存亡的战斗打响。
![]()
这一天,恰巧碰到寒流,气温陡降,北风刺骨,雨雪交加,一片混沌迷茫,红军指战员衣服单薄,又被雨雪湿透,饥寒交迫,十分疲劳,本来走路都非常艰难,不少战士们的鞋子都被烂泥粘掉,只能光脚板走路。面对数倍于我敌人突然发起的猛烈攻击,本来没有战斗准备,加之手脚冻僵,连扣扳机都困难,抵抗不及的红军战士立时陷入被动境地。以致被迫后撤。而以逸待劳的敌人乘机更是猛烈攻击,并从两翼实施包围。战斗一开始便险象环生,危机暗伏,情势十分险恶。
![]()
正在此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红二十五军军政委吴焕先握着大刀,像尊战神,大吼一声“站住”,堵住了退下来的部队。他高喊:“不准撤!坚决顶住敌人,决不能后退!”边喊,边冒着弹雨,带领225团反扑过去与敌人展开了白刃战。随即马上稳住了部队,战士们趴在泥泞地上,利用地形地物顽强抗击敌人。
![]()
此时,年仅18岁科长刘华清,看到吴政委的举动让他热血沸腾,也举枪高喊:“冲啊!”跟着冲上去。这是平原地带,没什么隐蔽物,只有一些麦秸垛。向敌人反冲锋时,跑着跑着,他觉得左腿被重重敲了一下,身子一歪就倒了。赶紧爬起来,一看,左腿踝骨上边被子弹穿了个洞,鲜血直流。当时也不觉得痛,还要冲。但刚一站起,又摔倒了,被后面的人抬了下来。
![]()
就在这时,副军长率部赶到,立即投入战斗,经过一番恶战,终于打退了敌人的进攻。接着军领导指挥部队向七里岗之敌发起冲击,想冲开一道缺口,冲过公路。但是,由于敌人的疯狂阻击,连冲三次,都没有达到目的。于是命令部队转为固守七里岗、砚山铺以南村庄,并以反突击打退敌人多次进攻。
![]()
激烈的战斗持续到天黑,刚才还是雪花飘飞,转眼间成了瓢泼大雨。趁此时机,军首长命令红军主力后撤到10里以外的村庄中休整,抓紧时间吃饭,二十五军领导考虑到敌人在七里岗、砚山铺一带,构筑工事,并与骑兵团组成了堵击线,而后面的追兵很快又要赶上,形成前后夹击,对全军十分危险,必须连夜出击,迅速绕过正面敌军,突出重围。
![]()
为了快速突围,必须轻装上阵,军领导决定部队紧急集合,这时绝大多数人还没吃上饭,大家感到极度疲劳和饥饿,针对这次激烈的战斗受伤的人员,由于战事非常紧急,要迅速摆脱敌人,就不能带伤员走,领导决定伤员就地安置,多留一些钱,动员群众保护伤员安全。
![]()
独树镇之战,情势之险恶,战斗惊心动魄,战斗负伤的不少人,都住在一个村子里。在地下组织帮助下,伤员分散安置在群众家中,留下了大洋。此时,左腿踝骨打穿的刘华清伤口经过处理,血已止住,也不那么疼了,但不能走路,他也因此被领导安置在一个群众的家里进行养伤。
![]()
此时,刘华清听说上级要把他就地安置,他坚决不肯留下,一定要随军行动。他很清楚,留下必死无疑。当然,拖着伤腿走,可能也是死,他想,死也要死在红军队伍里。人生中有一些命运转折的关口。对于他,这次负伤算是一回,他的情况反映上去后,政治部主任戴季英说:“那就带上他吧”。
![]()
也正是政治部主任戴季英的这句话,18岁的小红军刘华清成了血战独树镇最幸运的伤员,不仅还带他一起转移,同时批准他骑上一匹驮东西小马,正是靠了那匹小马,刘华清跟上了部队的转移。当晚,红二十五军前卫部队由拐河镇东北的孤石滩通过澧河并控制高地和入山要道,击退敌骑兵团掩护军直属队过河,主力在拐河镇果木庄、四里店乡交界岭击退尾追之敌,经由神林、熊背、下汤等地继续西进,乘敌间隙突出重围,胜利挺进伏牛山东麓脱险。
![]()
刘华清跟上大部队长征,后来才知道,由于敌人次日进攻红军,发现主力已经连夜转移了,恼羞成怒的敌人抓住红军伤员,留下来的伤员大多都壮烈牺牲了,为此,刘华清一直很感激戴季英和那匹小马。
![]()
建国后,戴季英因为犯错误落难,还一度判刑,刘华清授予开国少将,后来担任了重要职务,但依然对他十分关照。即使半个世纪过后,刘华清成为正国级领导干部,到河南考察工作时,特意来到他家看望了戴季英,感谢他的救命之恩。刘华清在自己的文章中,还详细记述戴季英的事情,说他91岁了,但头脑还很清楚,依然还记得惊心动魄的独树镇战斗,笔调中饱含情意,这种不忘报恩的事迹,他家乡的后人一直传颂。本文参考资料:《刘华清回忆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