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读书笔记:读懂曹操,
就读懂了这个时代的生存法则。
![]()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这句被《三国演义》安在曹操头上的名言,让他背了一千多年的骂名。在传统戏曲里,他永远是那个白脸奸臣,阴险狡诈,心狠手辣。
但不知道你发现没有——这几年,曹操越来越受欢迎了。
知乎上"如何评价曹操"的问题下有数千条回答,大部分是赞美;抖音上曹操的短视频动不动点赞破万;就连最火的游戏《王者荣耀》里,曹操都是热门英雄。
为什么我们会爱上这个"乱世奸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曹操的"翻红"之谜。
1.非典型英雄:在这个复杂时代,
我们终于读懂了复杂的他
让我们先回到公元189年。
那时的曹操34岁,刚刚从董卓的魔掌中逃出,散尽家财招募义兵,加入了讨董联军。
在汜水关前,盟军将领们各怀鬼胎,按兵不动。只有曹操带着自己的部队独自追击,结果在荥阳遭遇伏击,差点丧命。
回来后,他看着整日宴饮的盟军将领,愤然说道:
"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
这一刻的曹操,何尝不是一个热血青年?他怀着救国救民的理想起兵,却看透了所谓"正义之师"的真面目。
我们年轻时读三国,喜欢的是诸葛亮的完美、关羽的忠义、赵云的勇猛。但步入社会后才发现——现实世界里,哪有那么多非黑即白?
职场中,你要同时处理业绩和人际关系;生活中,你既要追逐理想又要面对现实。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曹操式的生存智慧反而更接地气。
他不是一个脸谱化的好人或坏人,而是一个真实的、多面的、有血有肉的人。
![]()
2.能力至上:在竞争社会里,
实力才是硬道理
建安五年,官渡之战。
曹操两万兵马,对阵袁绍十万大军。实力悬殊,所有人都认为曹操必败无疑。
但他硬是靠着自己的军事才能和用人智慧,打赢了这场不可能赢的战争。
战后,在袁绍大营中搜出大量曹军将领与袁绍的往来书信。有人建议逐个核对,把叛徒揪出来处死。
曹操却说:"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
他看都不看,直接下令把书信全部烧掉。
这一把火,烧出了多少人的忠心?这一把火,又展现了何等的政治智慧!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越来越欣赏这种务实精神——不看你说什么,而看你做什么;不看你的动机多纯,而看你的能力多强。
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理念,在今天看来依然超前。他不在乎你的品德有没有瑕疵,只在乎你有没有真才实学。
这种"能力至上"的价值观,恰恰击中了现代职场人的心——在KPI面前,谁还在意你那点道德洁癖?
![]()
3.真性情:受够了伪君子,
我们更爱真小人
曹操可能是三国人物中最真实的一个。
他高兴了就放声大笑,难过了就痛哭流涕,生气了就破口大骂。他从不掩饰自己的欲望和情绪。
攻打宛城时,他看中了张绣的婶婶邹氏,直接纳为妾室,结果激反张绣,导致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大将典韦战死。
后来他每次经过宛城都要祭奠典韦,哭得比祭奠亲儿子还伤心。
你说他好色误事,他确实如此;你说他重情重义,他也确实如此。这就是真实的人性——复杂而矛盾。
相比之下,刘备的"仁德"总让人觉得太过完美,像是精心包装的人设。而曹操的"奸雄"形象,反而显得真实可信。
在这个人设崩塌成常态的时代,我们受够了伪君子,反而更能接受曹操这样的"真小人"。
至少,他不装。
逆袭的草根:没有背景的我们,在他身上看到了希望
曹操的起点其实并不高。
他祖父曹腾是个宦官,父亲曹嵩的官位是买来的。在讲究门第的东汉末年,这样的出身是要被世家大族看不起的。
袁绍就经常拿他的出身说事,称他为"赘阉遗丑"——太监养子的后代。
但最终,就是这个"赘阉遗丑"统一了北方,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强大的霸主。
曹操的逆袭,给了无数普通人希望——即使没有显赫的家世,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努力,一样可以成就一番事业。
特别是在今天这个阶层逐渐固化的时代,曹操的奋斗史更像是一剂强心针。他告诉我们:背景固然重要,但能力更重要。
![]()
4.文学才华:
横槊赋诗的浪漫
除了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身份,曹操还是一个杰出的文学家。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短歌行》里的这句诗,写出了多少人共同的人生感慨?
他在长江之上横槊赋诗的英姿,他在北征乌桓时写下的《步出夏门行》,他在临终前交代后事时的朴实无华——"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
这样一个文武双全、既有铁血手腕又有柔软内心的形象,完全符合现代人对"精英"的想象。
我们会想象:如果在今天,曹操可能就是那个既能带领团队拿下大项目,又能在年会上抱着吉他自弹自唱的老板。
这样的魅力,谁能抵挡?
时代变了,评价标准也变了
从古到今,对曹操的评价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变。
第一次:陈寿的《三国志》
成书于西晋,距离三国时代最近。陈寿评价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这时的曹操,还是英雄形象。
第二次:《三国演义》
成书于元末明初,尊刘贬曹的倾向已经非常明显。曹操成了白脸奸臣,这一形象影响了近六百年。
第三次:当代
我们开始重新审视曹操,发现他的很多理念其实非常现代。
比如他推行屯田制,让士兵和平民一起耕种,既解决了军粮问题,又安顿了流民。这不就是古代的"生产建设兵团"吗?
比如他重视法治,"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儿子曹彰出征前,他告诫:"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动以王法从事,尔其戒之!"
这样一个依法治国的曹操,怎么能不让人欣赏?
5.生存智慧:
现代人的职场教科书
仔细读读曹操的故事,你会发现他的很多做法,简直就是现代职场生存指南。
第一,结果导向
曹操不在乎过程多艰难,只在乎结果好不好。这种务实精神,正是现代企业最需要的。
第二,人才观念
他提出"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哪怕有道德瑕疵也一样重用。这种用人观,在今天看来依然大胆而实用。
第三,危机管理
官渡之战后烧掉通敌书信,这种处理危机的方式,展现了极高的管理智慧。
第四,不断学习
曹操一生手不释卷,登高必赋。这种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正是我们今天提倡的吗?
我们在职场中遇到的很多困境,其实都能在曹操那里找到参考答案。
![]()
6.悲剧色彩:不完美的魅力
但曹操毕竟没有统一天下。
赤壁之战的一场大火,烧掉了他的统一梦。从此三国鼎立,直到他去世,也没能看到天下一统。
这种悲剧色彩,反而让曹操的形象更加丰满。
太完美的人设让人感觉不真实,有点缺陷的英雄才更可信。
就像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的:"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历史地位,也明白自己的局限。这种清醒的自我认知,恰恰是最难得的智慧。
我们到底在爱曹操什么?
说到底,曹操的"翻红",不是因为历史学家发现了什么新证据,而是因为我们的价值观变了。
我们不再迷恋完美的道德偶像,反而更欣赏真实而复杂的人性;
我们不再相信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反而更能理解灰色地带的无奈;
我们不再崇拜出身和背景,反而更看重个人能力和奋斗精神。
曹操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价值取向。
爱上曹操,其实就是爱上了一种更务实、更真实、更包容的生存哲学。
![]()
尾声:该如何看待历史上的曹操?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中的一句话:
"曹操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
这样的评价,才是对历史人物该有的态度——不神化,不魔化,而是人性化。
也许,曹操的"翻红"恰恰说明:我们的社会正在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包容,更加能够理解和欣赏复杂性。
这,何尝不是一种进步?
下次当你再听到有人为曹操"平反"时,不妨会心一笑——那不是历史的颠倒,而是时代的共鸣。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曹操,你心中的那个,又是什么样子呢?
——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