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重典肃贪,反腐不遗余力,为什么最后还是失败了?

分享至

从草根到皇帝:朱元璋的逆袭之路》-35

【重典肃贪】

在洪武朝流行着一个传说。据说,看老朱腰间玉带的位置能预测今天要大杀还是小杀。上朝时,如果玉带高高贴在胸前,说明老朱心情不错,杀人会少一点;如果玉带位置位于肚子下面,这天很可能又有不少同事要掉脑袋。每天出门上班前,官员们都会跟家人诀别,因为这一去可能就没法完整地回来了。要是竟然能平安下班回家,全家都会庆祝一番:老爷又多活了一天。

这些传说看上去夸张,却很有可能是真的。在洪武朝,出现了一大群变态的读书人,他们不务正业,抛下书本闷头种地。一些有点名声的,干脆自残肢体宁可当残疾人。要是有人问他们,好好的读书人整这些幺蛾子干嘛?他还会怼你:你才是读书人,你全家都是读书人!

他们的行为有同一个目的:求你别来找我当官(多不乐仕进),什么读书人,老子就是个农民。

这真是一大奇观,读书人的最高理想就是出仕,然而在洪武朝官员死亡率实在太高,就算今天给你当个尚书,明天就被砍了,那又有什么意思呢,当官与保命相比,显然还是性命重要。

没人肯出来做官,官员已经不够用了,于是出现了另一种奇观。官员审案时,堂下跪倒的被告戴着镣铐抬眼一看,堂上端坐官员的待遇和他一样,戴着脚镣办公。如果被告恰巧也是位官员,说不定两人还要拱拱手,相视苦笑一番。

这是朱元璋发明的新办法,叫戴死罪和徒流罪。御史犯了死罪先不砍,继续戴着脚镣坐堂审案,地方官也一样,本该流放的暂时不流,戴着脚镣回到原衙门做官。



在洪武朝,能全身而退的官员实在太少了,要想活命,每个人都得有点绝招才行。比如有位御史袁凯,他的绝招有点厉害:吃屎。

袁凯是明初大诗人,诗作负有盛名,《白燕》一诗被认为当时翘楚,并得名“袁白燕”,被推为明初诗人之冠。

袁凯也是官员,洪武三年(1370年),他被举荐为御史,在朱元璋身边办事。袁凯觉得朱元璋杀戮太过,于是委婉建议:“诸将习兵事,未悉君臣礼,请于都督府延(请)通经阅古之士,令诸武臣赴都堂听讲,庶得保族全身之道。”

话说得很诚恳,没讲朱元璋一句坏话,把原因归于大臣们不懂规矩,开个礼仪补习班也不是坏事,老朱欣然同意。

这件事属于袁凯的功绩,《明史》里记录下了这一笔。

但袁凯传记里记录的另一件事,就不甚光彩了。

这次风波来自太子 ,朱元璋拟定了一份死刑名单,命袁凯拿去给太子朱标征求意见。朱标仁厚,觉得杀人太多,主张从宽处理。

老朱拿眼一瞟袁凯:我要杀人,太子却要宽减,你看谁对?

这是道送命题,不管答谁对都有人头落地的可能,最好的办法是顾左右而言他,不能直接回答。袁凯比较耿直,觉得不回答不好,他说了两句自认为讨巧的话:陛下要杀是守法,太子要赦免是慈心。

哪知老朱听了大怒,表示你特娘的就是个老滑头(老猾持两端),既不得罪自己,又想讨好太子,要不得!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