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洛克菲勒我发现:没有基本盘的向上社交,注定会是一场空

分享至

前几天刷到个搞笑视频:一个小伙子为了 “向上社交”,花三个月工资买了套定制西装,挤破头混进某 “企业家峰会”。

会上他端着香槟跟各路 “大佬” 换名片,嘴甜得像抹了蜜,结果散场时发现,自己精心整理的名片夹里,一半以上的名片被人随手丢在了会场垃圾桶,更扎心的是,他加的十个大佬,有八个当天就把他设成了 “仅聊天”,剩下两个第二天就圈 “不可见” 了。

这场景像极了 19 世纪美国那些围着铁路大亨范德比尔特打转的小商人,但偏偏有个例外,就是后来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

有意思的是,史料里记载,洛克菲勒早年根本不凑这种 “高端局”,甚至在范德比尔特主动递橄榄枝时,还故意晾了对方三天。

这事儿要是放在现在,估计得被不少 “社交达人” 骂 “不懂事”,可恰恰是这份 “不懂事”,让洛克菲勒攒下了后来垄断美国石油业的基本盘。

今天咱们就扒一扒洛克菲勒的 “反常识社交观”:别再迷信 “先混圈子再涨本事” 了,没有基本盘的向上社交,本质上就是拿着空碗去别人家蹭饭,人家要么不让你进门,要么让你进门了也只能喝口刷锅水,最后还得被当成 “蹭饭惯犯” 拉黑名单。



颠覆认知 1:向上社交不是 “攀附”,是 “让大佬需要你”

现在很多人理解的 “向上社交”,就是 “凑上去刷存在感”:大佬开会他抢前排,大佬吃饭他抢敬酒,大佬发=圈他秒赞,活像个围着舞台转的小粉丝,以为多露脸就能被偶像记住。

可洛克菲勒年轻时,连范德比尔特的 “铁路联盟晚宴” 都敢缺席,你说他狂?其实是他算得明白:你没本事的时候,再怎么刷存在感,在大佬眼里也只是 “多余的人”。

1865 年那会,洛克菲勒刚盘下克利夫兰的一家炼油厂,算是石油行业的 “小个体户”。

当时美国的石油运输全靠铁路,而铁路大亨范德比尔特控制着全美三分之一的铁路线,按说洛克菲勒该赶紧提着礼物去巴结吧?可他偏不。

每天天不亮就扎进炼油厂,跟工人一起研究怎么把炼油成本压得更低, 别人炼一桶油要花 2.5 美元,他硬生生降到 1.8 美元;别人炼出的煤油杂质多,他就改进设备,让自家煤油烧起来没黑烟。

就这么闷头干了半年,有意思的事发生了:不是洛克菲勒去找范德比尔特,而是范德比尔特派秘书来请他。

为啥?因为当时铁路运输竞争激烈,范德比尔特需要稳定的 “大货主” 来填满车厢,而洛克菲勒的炼油厂每天能产出 300 桶煤油,是克利夫兰最大的货主,换句话说,不是洛克菲勒需要铁路,是铁路需要洛克菲勒。

后来两人第一次见面,范德比尔特想摆大佬架子,说 “运输价格我定,你要么接受要么找别人”,洛克菲勒直接掏出账本:“我现在的成本是 1.8 美元,要是你的运费超过每桶 0.3 美元,我就自己修输油管道,反正我已经买了三块地,图纸都画好了。”

范德比尔特当场就软了,最后不仅给了优惠价,还主动提出 “优先运输”。

你看,这才是向上社交的真相:不是你去 “求大佬带飞”,而是你得先造出 “大佬用得上的东西”。

现在很多人把社交当成 “走捷径”,以为加个、换张名片就算 “搭上关系”,可你仔细想想:大佬缺个陪他吃饭的人吗?缺个给他点赞的人吗?人家缺的是能帮他解决问题、能跟他交换价值的人。

就像你手机里存着明星的电话,可你既不能给人写歌,又不能帮人拉投资,人家凭啥跟你深交?你那顶多叫 “有联系方式”,不叫 “有社交关系”。

去年我认识个做新媒体的朋友,天天泡在 “MCN 老板饭局” 上,名片发出去几百张,可真到自己账号要转型时,没一个人愿意帮他。

后来他索性沉下心,花三个月研究出一套 “短视频涨粉公式”,帮一个小博主从 0 做到 10 万粉。结果不用他去凑饭局,有 MCN 老板主动找他合作,还把他拉进了 “核心资源圈子”。

你看,当你有了 “别人需要的本事”,圈子会自己来找你;没有这个,你挤破头进去也只是个 “背景板”。



颠覆认知 2:基本盘不是 “你有啥”,是 “你能扛住啥”

说到 “基本盘”,很多人第一反应是 “我有多少钱、我有多少人脉”,可洛克菲勒告诉你:错了!基本盘是 “你没了这些,还能靠啥站起来”,简单说,就是你的 “抗风险能力”。

没有这个,你就算暂时蹭上了大佬的车,也迟早会被甩下去。

还是说洛克菲勒的故事。

1870 年,他成立标准石油公司后,范德比尔特的铁路公司突然宣布 “运费上涨 50%”,想趁机压榨他。

当时很多石油商慌了神,要么去找范德比尔特求情,要么只能关门大吉,可洛克菲勒一点不慌,因为他早留了后手:前两年他偷偷建了一条从克利夫兰到匹兹堡的输油管道,还买了大片油田,自己掌控了 “从开采到炼油再到运输” 的全链条。

铁路公司涨价?没关系,他的管道照样能运油,成本还比铁路低。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