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了10亿后,陈布雷要求严惩孔祥熙,蒋介石:不要声张,不要调查

分享至

1967年8月16日,作为曾掌控民国财政命脉、被称为“国民政府财神爷”的山西商人,87岁的孔祥熙死在了美国纽约长老会医院的特护病房内。

孔祥熙的死,并未引发太多关注。

当时,国民党退守台湾已近二十年,他早已淡出权力核心,成为海外华人圈中一个“富有的隐士”。

然而,在他死后,却留下了巨大的财产争议。

美国联邦调查局档案显示,孔祥熙的海外资产至少涉及18家银行、23家公司,仅在瑞士银行的存款就超过3亿美元。

有趣的是,台湾当局却宣称他“晚年清贫”,甚至需要靠子女接济。

那么,孔祥熙是谁?他是如何发家的呢?他是否如台湾所说的那样,要靠子女接济呢?



留洋精英

1880年,孔祥熙出生于山西太谷的没落的票号商人家庭。他的祖父孔庆麟曾是太谷八大票号之一“志成信”的股东,可父亲孔繁慈却因经营不善,以至于家道中落,只能靠教书维持生计。

然而,幼年的孔祥熙却常躲在票号柜台外,看账房先生记账,偷偷模仿算盘手法,被邻里称为“小账房”。

可就在他能熟练计算银两汇兑时,却感染了天花。家人求医无果之下,只能求助于太谷城内的美国传教士。

幸运的是,传教士不仅治好他的病,还邀请他进入教会开办的“华美公学”读书。

此后,孔祥熙在“华美公学”里接触到了西方文化,学会了英语,还第一次见到了发电机、打字机等“西洋物件”。

1899年,孔祥熙考入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创办的天津中西学堂,又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欧柏林大学和耶鲁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

在耶鲁的三年,是孔祥熙“财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他主攻货币银行学,深入研究欧美金融体系,还撰写了题为《中国币制改革刍议》的毕业论文,指出“中国财政之弊,在于无统一货币、无现代银行,若要富强,必先改革币制、建立银行体系”。

此外,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孔祥熙还不结识了一批欧美政商精英。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美国财政部长的亨利摩根索。

1907年,孔祥熙学成归国,并未像其他留洋学生一样投身官场,而是回到太谷创办“铭贤学堂”。

事实上,“铭贤学堂”既有传统国学课程,也开设英语、数学、经济学等现代学科,更重要的是,它成为孔祥熙积累人脉的平台。

山西军阀阎锡山的子女、晋商望族的后代都曾在此就读,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他事业上的重要助力。

与此同时,孔祥熙还利用自己的海外关系,做起了煤油、火柴生意,代理美国美孚石油公司的产品,短短几年就积累了巨额财富,成为山西商界的“新贵”。

然而,此时的孔祥熙,虽已跻身富商行列,却并未满足于商业成功。他深知在清末民初的动荡年代,“财富”必须和“权力”绑定才能长久。

辛亥革命爆发后,孔祥熙果断投身于革命,组织民团维护太谷秩序,还资助革命党人购置军火,因此受到了孙中山的关注。

不久后,孙中山在南京会见了孔祥熙,对他的“商业才能”和“革命热情”赞赏有加,两人由此结为好友。

可以说,孙中山和孔祥熙的会面,成为了他日后从“商人”转向“政商两栖者”的关键。



国民政府“财神爷”

1914年,孔祥熙在日本东京结识了宋氏家族的长女、孙中山的英文秘书宋霭龄。

宋霭龄出身于传教士家庭,在美国威斯里安女子学院留学,既懂西方文化,又熟悉中国的政治。

两人一见如故,很快就结为了夫妻。

孙中山去世后,孔祥熙凭借和宋氏家族的关系,迅速向蒋介石靠拢。

1927年“四一二政变”时,孔祥熙坚定的支持蒋介石,不仅为他筹集军费,还利用自己的晋商人脉,说服阎锡山支持南京国民政府,成为蒋介石巩固权力的重要“金主”。

此后,蒋介石先是任命孔祥熙为工商部长,又接替宋子文担任财政部长。从此,孔祥熙成为了民国财政的“掌舵人”,掌控国家财政大权长达11年。

当然了,孔祥熙执掌财政期间,最核心的任务就是“为蒋介石的军事行动提供资金支持”。

当时,国民政府面临的财政压力非常大。

孔祥熙就任后,他扩大统税征收范围,将卷烟、面粉、棉纱等工业品纳入统税体系,同时提高关税税率,使国民政府的税收收入从1933年的4.5亿元增至1936年的8.7亿元。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