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亮鑫
今天是"人民作家"巴金逝世20周年。由此,我想起了一个采访过的难忘场面,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王芳"扮演者刘世龙和刘尚娴,在30多年前的一个温暖冬日,手持鲜花,来到华东医院的病房里探望了他们的"父亲"巴金老人。
![]()
当记者的一大乐趣,就是可以行万里路,读万种人。一些有意义的瞬间,也许只有当了记者才能遇见。与大作家巴金有关的这段往事,就是其中一例。
那还是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听说巴老卧病住院,这对“英雄儿女”在参加完东方电视台文艺晚会进行朗诵表演后,第二天清晨,就激动地起了个大早,手持鲜花,早早地等候在华东医院的大门口。一起上楼去见人们敬仰的"人民作家"巴老。
九旬老人的巴老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微笑中透着满脸的慈祥。窗外,一缕阳光正照进病房,显得明亮温馨。当巴老一看到刘世龙、刘尚娴两位演员,表情有点激动,但他无法起身相迎,只是招手致意。这也是巴金在创作了中篇小说《团圆》之后,首次见到了自己笔下的儿女"王成"、"王芳"兄妹。
![]()
电影《英雄儿女》是根据巴金的这部小说,于1964年改编拍摄并上映的。巴金曾于1952年和1953年两次赴朝鲜战场采访,积累了大量真实素材,他于1961年创作了《团圆》。夏衍在阅读了《团圆》后很感动,就要求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它搬上银幕,并使之成了轰动一时的经典电影。
那天早晨,刘世龙、刘尚娴刚进病房,就见巴老在亲切地召唤他们,立即激动地上前,紧紧地握住巴老的手。他俩泪花闪烁,弯下腰去,贴近巴老的脸说:“巴老好!我是‘王成’!”“巴老好!我是‘王芳’!”刘世龙还唯恐巴金老人不明白,富有表情地学着银幕上英雄王成的模样喊道:"向我开炮!向我开炮!”把大家都逗笑了。
![]()
使两位演员感动的是,《英雄儿女》拍摄完成后,时隔已经整整三十年,这次让他们终于见到了用笔刻划了"王成”、“王芳”这两个艺术形象的“父亲"巴金。这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愿望。毕竟,这部电影不仅感动了许多观众,也让他俩一举成名,成了他们艺术人生的高光时刻。
巴老语气缓慢,一字一句地对他俩说:“我看过电影。《英雄儿女》改得好,你们演得好!今天,我的身体不好,等我身体好转,我会给你们送书。”刘尚娴立即说:"巴老,上海作家协会已经把您的《随想录》送给我们啦!我们一定会好好地读您的书!”
![]()
当天上午,我就赶写了这篇报道,并刊登在当天的新民晚报上。这真是"英雄儿女"见“父亲",巴老病中喜"团圆”!报道发表后,好几位同仁好友还向我打听刘尚娴的近况。原来,她在《英雄儿女》一炮而红,被许多人视为那个时代的“梦中情人”。
说到巴金那本《随想录》,我家书架上也有一本,还有一尊巴金的雕像。
晚年的巴金追求讲真话,他在与这对"英雄儿女"见面时,也不忘要赠送这本书。
当年,巴老与新民晚报的老社长赵超构是心心相印的挚友。1981年《新民晚报》复刊前夕,赵超构特地去看望巴金,并热忱地向巴老约稿。但巴老推托说:“我年纪大了,脑子不管用,我也写不出应景文章。”赵超构激励巴老:"我不出题目,你只要说真话就行。”巴老自己在他的《随想录》中记载了这段他俩说真话的往事。正是赵超构的这句话,引发了巴金“讲真话”一系列文章的产生。巴老给新民晚报"夜光杯”写的《文革博物馆》、《二十年前》等说真话的名篇,反响强烈,也都收入了他的这本《随想录》。
巴金说:“我不把它们倾吐出来,清除干净,就无法不做噩梦,就不能平静地度过我晚年的最后日子,甚至可以说我永远闭不了眼睛。”巴金生前,一直在呼吁建立“文革博物馆”,希望人们不要忘记这段历史上发生过的惨痛教训,以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
其实,巴金的晚年力作《随想录》,其本身就是一座“纸上‘文革’博物馆”。这部以“讲真话”为灵魂的著作,其力量源自对历史与自我的深刻解剖,它直面人性弱点与社会创伤,这些文章震聋发聩,如惊雷般唤醒沉睡的良知,让读者受益无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