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议员:对付中国最好的办法,就是停止购买中国生产的任何产品,全部购买美国的产品。
“不买中国货,就能赢中国?”这话一出,全网震惊,可真照这位美国议员说的做,美国人恐怕先得勒紧裤腰带。
共和党参议员里克·斯科特最近放话,呼吁美国人“拒买中国产品”,还说谁买中国货,就是在“资敌”。
这架势仿佛一夜之间,美国能靠“买美国货”逆天改命,赢下全球博弈,但问题是,美国经济真的扛得住这种“断链式自救”吗?
说白了,这番话喊得硬气,但真要照做,最先崩的未必是中国,而是美国自己的制造业、农业、能源……甚至普通老百姓的钱包。
斯科特议员这番话听起来像是要打一场“经济独立战”,但这场仗还没开打,许多美国工厂就已经在发抖。^_^
一旦切断中国供应线,只能靠本土制造,价格立马跳涨,交货时间拉长,还有一堆兼容性问题,整个生产线可能直接瘫痪。
违约金、停工损失,砸下来的不只是钱,还有美国制造业“效率神话”的金字招牌,别看美国工业体系庞大,但很多关键零部件的“心脏”其实跳在中国。
美国机械行业有17%的产品直接来自中国,还有更多零件是绕道采购,全球制造业的“中间品中心”早已牢牢扎根在中国,这不是哪个议员喊几句口号就能拆掉的结构。
不只是工厂,美国农业也早就“离不开中国”了,联合收割机的传感器、拖拉机的液压阀……这些关键部件有43%都来自中国,换句话说,斯科特议员要是强推“全美制造”,那美国农场主们可能连地都耕不了。
讽刺的是,这种“双重依赖”,既靠中国的零件,也靠中国的订单,正是美国农业的现实写照。一些议员嘴上说“抗中”,背后却得靠中国市场撑着本地经济,这才是最真实的“美国困局”。
很多美国能源企业早就做过“国产替代”的尝试,结果效率下降、成本飙升、维护麻烦,最终还是乖乖把订单下回中国,这不是爱国不爱国的问题,是算账算不过来。
别以为这次是第一次喊“脱钩”,拜登政府早在2024年就试过,那时候搞了个“芯片法案”,想在美国本土建厂,结果成本比中国高出一半,产能却只达到原计划的三成,好不容易造出来的芯片,还因为技术问题被客户退货。
所有这些“脱钩实验”,最后都变成了经济账上的一个个“亏损警告”,最怕的不是工厂倒闭、订单流失,而是这些代价最终都砸在了普通人的头上。
美国劳工统计局在2025年初发布的数据显示,全面脱钩后,美国民生商品价格整体上涨了7.8%。而那些还在进口中国产品的商品,仅涨了2.1%,两相一对比,谁在承受“去中国化”的代价,一目了然。
更令人心酸的是,中美贸易每年能为每个美国家庭节省850美元,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生活必需品、孩子的学习用品,甚至是老人的医疗设备。
一旦这些都“脱钩”,美国人生活成本将全面上升,就连最基本的民生保障也会变得吃紧,斯科特议员说“买中国货就是帮助敌人”,这话听起来义正词严,实际却逻辑不通。
中美之间不是“敌人”关系,而是全球最深层次的经济伙伴关系之一,把全球化的联系简单粗暴地切割,只会让美国自己陷入“内耗式断链”。
而中国呢?早在美国准备“脱钩”的时候,就已经加速拓展“一带一路”市场,如今对这些国家的出口占比超过半数,国内内需也在持续发力,换句话说,中国的“抗冲击能力”早就今非昔比。
真正需要反思的,是美国部分政客为何总喜欢用“脱钩”的方式掩盖自身结构性问题,把全球化的复杂现实简化成政治口号,斯科特的这番话,更像是给选民画的大饼,而不是一份能落地执行的国家战略。
“别买中国货”听起来简单,但背后的连锁反应,是美国制造断供、农业失血、能源短板,甚至是普通家庭生活成本的全面上升。
说到底,经济不是拳头比大小,而是账本谁算得精。脱离现实的政治口号,只会让美国先吃苦果,真正的强国之路,从来不是靠“封闭自保”赢来的,而是靠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打下的。
斯科特议员的“全面脱钩论”,看似硬气,实则危险,美国不能用“切断中国”来弥补自身结构的问题,也不能指望一句“买美国货”就能填补全球供应链的真空。经济这件事,要干实事,不是喊口号。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