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三思荐书丨《新质生产力:从技术布局到未来产业》

0
分享至


书名:《新质生产力:从技术布局到未来产业》

作者:吴伟、冯家浩、朱相丽、解楠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10月

内容简介

“新质生产力”是一个意蕴丰富、内涵深刻、影响深远的重大理论命题。本书通过对知识、技术、产业、创新等相关议题的学理性阐释,系统剖析了在全球化竞争与本土化探索中,科技、产业与社会协同演进的新质生产力发展逻辑与路径。全书将深刻的学理剖析、生动的叙事与丰富的案例有机融合,把视角聚焦于政策、市场与创新生态等鲜活的现实场景中,在宏观战略、宏大理论与微观实践之间架起桥梁,揭示了技术布局与未来产业的互动机制,既回应国家战略关切,也直面现实发展瓶颈。全书分为“从技术布局到未来产业”、“创新布局与新质生产力转化”和“问题瓶颈与对策思路”三个板块(篇)。

第1至3章为第一篇。该篇以宏阔的视野,深入探讨了人类文明中技术变革与产业发展的深刻联系,揭示从技术布局到未来产业的纵向逻辑过程,试图构建新质生产力诞生的宏观图景与底层逻辑。通过系统梳理人类知识体系演进轨迹,深入剖析科技创新的历史脉络与内核动力,阐明创新生态系统的重大意义,进而清晰呈现未来产业的成长路径。

第4至8章为第二篇。该篇旨在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科技创新平台、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核心议题涉及到的关键问题进行阐释。在此设计下,力图将丰富多样并卓有成效的创造性实践进行学理性提炼,回答一个根本命题:如何让未来产业在以系统思维创新布局的土壤中自然萌发。

第9至11章为第三篇。面对新质生产力打造的急迫需求,传统制度体系已产生“排异反应”。要破解这种困局,必须坚持“破”与“立”的辩证统一,以系统思维重塑宏观决策机制。该篇探讨了当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瓶颈,进一步提出了应对策略,强调制度创新的关键性,提出政策和产业间深度协同的基本路径,特别是通过技术预见、前瞻布局和产教融合、“两新融合”,以需求牵引创新突破和未来产业形成。

序言 一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推动科学技术发展范式、经济发展范式、社会发展范式转变,深刻改变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加剧了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国际竞争。近年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工业互联网、脑科学与类脑、基因与生物技术等一系列重大技术群体性突破和系统化演进,正在加速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技术革命产业变革进程,创新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潮流,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已经成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必然选择。

新质生产力发展主要体现在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的“质变升级”,创新驱动数字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本质是提升创新驱动数字转型发展的能力,包括数字赋能科学价值创造、技术价值创造、经济价值创造、社会价值创造和文化价值创造的能力。数字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正在经历量变到质变的关键历史时期,包括科学研究范式、技术开发范式、创新创业范式、产业发展范式、社会服务范式、环境治理范式、国际合作范式和文化发展范式等一系列发展范式的转变。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基础是高水平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带来的有效的技术供给与有效技术需求的系统耦合,关键是技术系统能力、标准引领能力、场景创造能力、风险治理能力和人才涌现能力的持续提升机制,可持续性则取决于“求同存异、平等合作、互惠共赢”的价值观。

我认识吴伟博士多年,见证了一名青年学者学术求索与学业精进的历程,今天拜读《新质生产力:从技术布局到未来产业》,看到了他近年来在学术研究与智库研究相互融合方面的新思考新成果。《新质生产力:从技术布局到未来产业》一书,从学科交叉牵引知识边界拓展、科技创新加速新质生产力形成、创新生态体系孕育未来产业等三个方面解析了从技术布局到未来产业。作者构建了“技术突破—产业重构—生态演化”的分析框架,系统梳理了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与演进路径,同时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象实践,实现了学术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深度融合。作者从前瞻性技术布局与新质生产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新质生产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与新质生产力、典型科技创新平台与新质生产力等多个维度,深入分析了创新布局与新质生产力转化的关系,并对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作者基于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的问题瓶颈分析和系统性创新战略管理方法研究,从体系化布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角度提出了对策思路。

纵览全书,这是一部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智慧的力作,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创新点,不仅为学界拓宽了相关研究视野,也为业界创新创业者提供了富有参考价值的路径指引,还为各级政府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思路和举措建议。值得指出的是,学术研究是一个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不断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过程,尽管全书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非共识的研究结论,但是对于学界、业界和政策制定者在探索新理论新方法以及寻找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解决方案都很有启发。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且需要持续关注的话题,期待跨学科跨领域乃至跨界的精诚合作,不断推陈出新,未来可期!

穆荣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商学院研究员

2025年8月

序言 二

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撬动了全部技术的迭代加快、全部产业的变革加频、全部国家的创新加速,我们每个个体都被卷入到这场有史以来最深刻的、由科技进步引发的经济社会运行模式变迁洪流中,无力靠岸、无可回头。这场经济社会变迁带来的冲击不知何时能够减缓,但我们既然被卷进去了,也就只能勇敢地投身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大潮中,因为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这场变迁的核心引擎与关键力量。本书《新质生产力:从技术布局到未来产业》正是如此背景下的应景之研、应时之作。通读全书,视角开阔、内容丰富、主线清晰,具有很好的政策价值和学术价值。作者邀我作序,我欣然应允。

在我的记忆中,早期引进的西方科幻大片中,智能机器人与人类协同工作、共同抵抗外星球攻击,无人驾驶汽车垂直起飞、街巷穿梭解决城市交通拥堵,虚拟现实技术让太空飞临眼前、星星仿佛撞上脸庞,营造出高速移动的惊险体验……那时候,我们天真的想法是,如果这些都真实存在,世界该是多么地有趣!而今,当这些曾经只存于虚幻、遥不可及的场景真的成为现实时,我们反倒要冷静思考“技术为何”“技术何为”这样关乎人类存在方式的哲学问题。一方面,我们对新质生产力的膜拜仍将继续,因为在科技创新拉动生产力进步过程中,新质生产力起着决定性作用,正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才能让一个个新发现、新发明,像实验室里那一丝幽暗亮光,走向了市场这个波澜壮的星大海,并由此打破了传统生产系统和人类生活状态,接续催生出新产业、新业态与新模式。另一方面,需要我们从人类本真存在和世界和谐共生的角度,来辩证看待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让“科技为人服务”,而非“人被科技奴役”,此时,就需要依靠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来掌控新兴技术和未来产业演化的方向,让企业行为和政策设计部分回归到人类本来形态的追求上。

要想在人类与技术的斗争中取得有序平衡,就需要在塑造新质生产力时不仅关注技术本身的进步,更应关注技术创新与经济社会存在方式的和谐共生。技术,作为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核心力量,其诞生、发展与布局,始终与人类社会的兴衰紧密相连。人类需要的是带来民生福祉、维护人类命运的绿色产业、可持续产业,为此,需要学者和实践者深刻洞察新质生产力与人类存在方式、技术布局与未来产业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准确表征新质生产力的塑造规律,让未来技术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型驱动力。

本书站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视角,在对技术布局与未来产业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剖析后,把眼光回归到现实世界中的科技政策、市场竞争、生态重构中,这些要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复杂创新生态系统。这样的阐述方式,不仅使内容更加丰富、全面,也使其更具实践指导意义。按此布局,本书第一篇纵论新质生产力的重大理论问题,第二篇讨论新质生产力涉及的重要实践问题,第三篇专题讨论宏观战略和政策问题。我认为,本书最有价值之处就是强调“生态的力量”。

概括地说,本书以生动的叙事、深刻的洞察和丰富的案例,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关于技术变革、产业变革与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学术图景。阅读本书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意义,更激发我们对国家发展未来的关心。希望作者在此方面做持续的深入探索,以更宏大视野关注新质生产力的人类价值。

魏江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2025年8月

目 录

绪论

一、时代必然:新质生产力提出的深刻背景

二、理论内核: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与核心特征

三、战略支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四、实践路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

第一篇 从技术布局到未来产业

第1章 学科交叉牵引知识边界拓展

一、学科演进的历史轨迹和逻辑起点

二、学科发展的现实困境:外部挑战与内部危机

三、超学科时代的学科生态重构愿景

第2章 科技创新加速新质生产力形成

一、新质生产力的历史表征:从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

二、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内核:从要素重组到范式跃迁

三、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从跟随型到颠覆性

第3章 创新生态体系孕育未来产业

一、未来产业的系统解构

二、未来产业的孕育与发展

三、未来产业的生态要素支持

第二篇 创新布局与新质生产力转化

第4章 前瞻性技术布局与新质生产力

一、前瞻性技术布局的急迫性

二、前瞻性技术布局的国际经验

三、技术预见支撑前瞻性技术布局

第5章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新质生产力

一、多元功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角色定位

二、价值实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体协同

三、制度创新:锚定新质生产力的体制保障

第6章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与新质生产力

一、协同进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

二、实践进展:“一体化”与“新质化”的经纬交织

三、共生未来:新质生产力驱动教育科技人才生态重构

第7章 典型科技创新平台与新质生产力

一、科技领军企业的强势引领

二、新型研发机构的灵活驱动

三、产学研创新联合体的联通增效

第8章 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

一、指标体系构建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三、实证分析

四、总结讨论

第三篇 问题瓶颈与对策思路

第9章 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瓶颈桎梏

一、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死亡之谷”

二、创新要素流动的“梗阻”困局

三、从政策愿景到产业落地的“断桥”现象

第10章 系性创新战略管理方法

一、系统性创新战略管理核心要义

二、科技创新战略制定

三、战略管理全链条统筹

四、战略评估与迭代

第11章 体系化布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一、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二、实现产学研用深度链接

三、多层级协同构筑新质生产力创新生态

尾记

专栏1-1 合成生物学:从分化到融合的学科演进缩影

专栏1-2 医工信交叉:一个学科生态重塑实践

专栏2-1 5G产业发展的范式跃迁

专栏3-1 未来产业发展格局

专栏3-2 颠覆性技术与产业发展

专栏3-3 历史上的“未来产业”

专栏4-1 根技术与新质生产力

专栏6-1 依托高能级科创平台实现“一体化”的浙江经验

专栏6-2 四代美国工程研究中心的核心要旨

专栏7-1 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的实践探索

专栏7-2 长三角集成电路产学研创新联合体的探索与实践

专栏9-1 全球重大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发展趋势

专栏9-2 基础研究也要讲求需求导向

专栏9-3 民营企业集聚高层次人才面临的主要瓶颈

专栏10-1 美国国家半导体技术中心构建系统性科研创新生态

专题1 以量子技术塑造高端医疗器械新质生产力

专题2 强化新质生产力前瞻性布局,减少产业内卷式竞争

专题3 国家实验室赋能新质生产力形成

专题4 推进首台(套)装备推广应用转化形成新质生产力

专题5 新质生产力的“技术-制度-组织”三阶演化路径

作者简介

吴伟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科技创新和高等教育交叉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担任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智库中心资深研究员、浙江大学-新昌联合创新中心(天姥实验室)兼职研究员等学术兼职。

冯家浩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科技政策、学科交叉会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等专题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

朱相丽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学科战略情报、科技评估、数据分析与文本挖掘等领域的研究。

解楠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博士,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信部赛迪研究院)集成电路研究所分立器件与化合物半导体研究室主任,高级工程师。


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 ◆ ◆

编辑邮箱:sciencepie@126.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三思派
三思派
专注科技创新的新媒体
2384文章数 355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