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0月17日讯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今天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山东妇女事业高质量发展情况。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以来,山东女科技工作者规模总量持续扩大,第四次山东省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显示,全省女科技工作者总量约为200万人,占比32.22%。
近年来,省妇联聚焦女科技工作者发展需求,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巾帼行动”。一是政策支持更具温度。2021年,省妇联联合8部门共同印发关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发挥更大作用的十条意见,实现三方面突破:建立生育关爱机制,设立生育后科研回归基金;优化评价机制,放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年龄,孕哺期科研项目可延期1年结题;强化激励机制,在人才计划评选、职称评聘等方面实行女性专项支持。政策的出台,为女性科技人才提供了更为宽松包容的创新环境,山东大学、青岛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等一批高校、科研院所,在各类国家级、省级人才称号的申报推选过程中,将女性申报年龄均放宽两岁,一大批女科技工作者受益。二是示范引领更具广度。在推荐“两代表一委员”、妇代会代表及各类先模人物过程中,重点突出女科技工作者的参与。通过建立“科研贡献、产学研融合、新兴产业骨干”等要素优先推荐机制,实现科技界别女性代表占比提升。一批女科技工作者受到推选表彰,获得全国及省级“三八红旗手”“巾帼建功标兵”等称号;山东大学张海霞、齐鲁工业大学吉兴香分获十七届、十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三是人才培育更具活力。组建省女科技工作者联谊会,吸纳生物医疗、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科技人才200余名;组织女科技工作者参加中关村论坛、浦江创新论坛、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交流活动,参与国际交流、开拓创新视野;在全省女性科技人才研修班上,解读政策、答疑释惑、提升能力。四是搭建平台更具效能。构建全链条巾帼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举办巾帼科技成果对接会,摸排科技需求350项,联合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省农科院梳理科技成果和科技服务项目500余项,促成66家企业与专家团队达成合作意向;创新打造“科技创新巾帼会客厅”综合服务平台,集成资源对接、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功能。1500余场“巾帼科技助农兴农直通车”活动,覆盖群众1200万人次,建立起“妇字号”农业企业长效帮扶机制。
闪电新闻记者 刘洋2 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