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废弃楼房的三楼,昏暗的光线透过破碎的窗户洒下来。
林晓雨的手指颤抖着,牛皮纸袋在她手中开裂,数十张儿童照片如同雪花般飘落。她的眼睛越来越红,声音卡在喉咙里。
"这些孩子……他们都被……"她转身指着警察,声音突然爆发,"你们知道吗?知道吗?这不是领养,这是地狱!"
她抓起一份泛黄的名单,上面赫然写着价格和代码。
她的手指在某个名字上停留——那是她自己的名字,后面标注着"待售,已预定"。她的身体开始颤抖,眼泪瞬间模糊了视线。
一名年迈的警察低下头。
他的儿子当年在这个孤儿院失踪。三十五年了,他从未停止寻找。
林晓雨猛地摔掉手中的文件。
房间里的所有人都被这一刻的愤怒和绝望所震撼。
没人知道,这只是真相的开始。
![]()
01
林晓雨是城市日报的资深记者,十八年的职业生涯中,她办过无数案子。腐败、拐卖、人身伤害。但从没有一通电话像这样让她的直觉全部警醒。
那是一个阴雨天的下午。她正在办公室整理几个线索模糊的旧案卷,突然手机响了。没有来电显示。
"喂?"她按下接听键。
"林记者,你好。我有东西要给你看。"对方是一个沙哑的男性嗓音,听起来年纪很大。"四十年前的孤儿院档案。失踪了三十五年。"
林晓雨坐直了身体。"你是谁?"
"一个知道真相的人。我没有多少时间了。我得把这个交给值得信任的人。"
"档案在哪里?"
"废弃的五号楼。三楼西侧房间。
有个牛皮纸袋。很好找。"电话挂断了。
林晓雨盯着手机屏幕,整个下午都在纠结这通电话的真伪。
匿名举报在记者圈里很常见,但这个声音里的沧桑感是真实的。那种知道秘密太久的、快要压不住的感觉。
![]()
她没有告诉任何人。晚上八点,她开车去了城市南边的工业区。
五号楼是一个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办公楼。
混凝土墙体已经泛白,部分玻璃窗被砖块堵住。楼下的铁门锈迹斑斑,但没有上锁。
她打开手机的手电筒,走了进去。楼梯间里弥漫着霉味和尘埃的气息。
二楼的走廊里有一些旧家具和破纸箱。她继续向上走。三楼的光线稍微好一些。西侧的房间门半开着。
她推开门,房间里堆满了废旧办公用品。
一张破旧的木桌,几把倒扣的椅子,还有成摞的纸质文件,已经泛黄并长满了霉斑。她用手电筒照着,在角落里发现了它——一个牛皮纸袋,褐色的表面虽然沾满了灰尘,但密封得相当完好。
纸袋上用黑色笔迹清晰地标注着几行字:"慈爱孤儿院档案 1989-1991 机密"。
林晓雨的呼吸变得急促。这个孤儿院的名字她听说过。
她翻出手机,搜索了相关信息。慈爱孤儿院,城市最有名的慈善机构之一,曾由一位名叫王德明的慈善家创办。
三十五年前突然关闭,官方的解释是经营困难。之后这个地方变成了工业区的一部分,逐渐被人遗忘。
她小心地拿起纸袋。沉甸甸的,里面装了不少东西。
她没有在现场打开,而是放进了自己的背包。
走出楼房时,她看到了一个老人坐在楼下的门卫室里。他穿着一件灰色的夹克,脸上布满皱纹。他的眼睛跟踪着林晓雨的身影。
"你在楼里干什么?"老人问。
"我……我在找东西。"
老人的表情变了。他站起身,眼神里闪现出一丝恐惧。"你最好别乱翻。有些东西,知道了对你没有好处。"
林晓雨没有回答,直接走出了工业区。但她听到身后老人在低声说着什么:"又来了。又有人来了。"
上车后,她的心跳才逐渐平复。她看了一眼副驾驶座上的纸袋,决定先不打开。这东西需要在安全的地方打开,需要做好准备。
她不知道,这个决定可能救了她的命。
02
林晓雨花了一整个晚上查阅资料。慈爱孤儿院的信息并不多。
大部分资料集中在创办初期,当时报纸上有过多篇赞美文章。
"慈善家王德明为城市孤儿创造天堂""慈爱孤儿院开创儿童福利新典范"——这些标题在文库里还能找到。王德明的照片显示他是一个西装笔挺、面容温和的中年男人。
他曾任某大型企业的董事,后来放弃商业生涯,投身慈善事业。
但在1991年之后,相关新闻戛然而止。
林晓雨开始联系那个时代的记者。其中一个还活着,叫做刘永。他已经退休,在一个养老院里住了三年。电话接通时,他的声音有些沙哑。
"王德明?那个名字我早就忘了。"刘永说。
"你当年采访过他吗?"
"没有。我们都想采访,但他很少接受媒体。他的形象都是通过新闻发布会维持的。后来孤儿院出了事,他人就消失了。"
"什么事?"林晓雨的手指紧张地握着手机。
"我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只知道1991年突然有人举报孤儿院的财务问题。民政部门介入调查,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案子不了了之。王德明移居海外。"
"有人失踪吗?"
刘永沉默了很久。"你为什么要问这个?"
"我有理由相信可能有。"
"那我只能告诉你,当时确实有传言。几个孩子后来没有回来。但官方没有任何记录。"
![]()
挂了电话后,林晓雨决定去找更多的人。
她联系上了当年在孤儿院工作过的一位护士,名叫李阿姨。
李阿姨已经七十多岁,住在城市的老城区。林晓雨去见她时,她正在客厅里晒太阳。
"慈爱孤儿院?"李阿姨的表情立刻变了。她的目光飘向窗外。"那是我这辈子最后悔去的地方。"
"为什么?"
"那个王德明不是什么慈善家。"李阿姨用力握住扶手,"表面上他对孩子们很好。每天都穿着整洁的衣服,在院子里走来走去。但你能感受到什么是错的。员工之间都不敢大声说话。他有一个办公室,平时锁着门,没人能进去。"
"那里面有什么?"
"不知道。但有时候会有外来的客人来访。都是些穿着讲究的人,开着好车。他们会在办公室里待很久。有时候他们会让我们把某些孩子送到那间房间去。"
林晓雨的身体冷了下来。"送去干什么?"
"说是进行身体检查。但那些孩子回来的时候都很害怕。有个小女孩,叫小芬,她后来再也没有回来。"
"失踪了?"
"是的。王德明说她被一个家庭领养了。但没有领养手续,没有任何记录。她就这样消失了。"李阿姨的眼睛湿润了,
林晓雨坐在那里,脑子里翻江倒海。这不仅仅是财务欺诈。这背后藏着什么?
"你为什么现在才说这些?"林晓雨问。
"因为老了。人老了就开始害怕去死的时候身上还背着这么多秘密。"李阿姨擦了擦眼睛,"我听说你是个好记者。如果那牛皮纸袋真的被你找到了,你就看看吧。真相已经等了三十五年。"
林晓雨猛地站了起来。"你知道那个纸袋?"
李阿姨摇了摇头。"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它应该存在。因为在孤儿院关闭前的最后一周,我看到王德明在整理文件。他说他要'妥善保管很重要的东西'。我想他是想保留证据。也许是为了保险。也许是为了以后的敲诈。我不知道。但现在既然它出现了,你就继续查下去。"
走出李阿姨家时,林晓雨的心情沉重得像铅块一样。她想到了那些孩子。她想到了那些失踪的童年。
她想到了她自己的童年。
03
林晓雨开始翻找她的童年记忆。她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人生中有一些空白。
她是在六岁时被父母接走的。
她记得那一天。一个光线昏暗的地方,有很多小孩。一个年迈的阿姨帮她收拾行李。她的父母来了,抱起她,然后她就离开了那个地方。
之后的记忆就很清楚了——学校、朋友、青春期、大学、工作。
但在六岁之前呢?她的记忆里有一些模糊的影像。
一个温和的男人走在走廊里。其他孩子的哭声。白色的床单。一个医疗器械的冰冷触感。然后就是黑暗。
她翻出了父母的合影。照片上他们都还年轻,笑容灿烂。
她的妈妈已经去世五年了。她的爸爸还活着,但因为中风,行动困难。
她去了一趟父亲的养老院。
她的父亲坐在轮椅上,看着窗外。
听到女儿的声音,他转过身。他不能清晰地说话,但他的眼睛还能表达情感。
"爸,我问你一个事。"林晓雨坐在他身边。"我小时候在孤儿院住过是吗?在你们接我之前?"
她的父亲眼睛闪烁了几下。他抬起能活动的那只手,指向了一个抽屉。
林晓雨打开抽屉。里面有一个旧的布娃娃,一些童年的照片。
还有一张纸条,字迹模糊,但还能读出来——"林晓雨,编号087,接回日期1989年6月15日,交接人:王德明"。
她的手开始颤抖。编号。她有一个编号。
"你们是从那个孤儿院领养我的?"她问。
她的父亲尽力点了点头。
![]()
"为什么从来没有告诉我?"
她的父亲眼睛里充满了泪水。他的嘴张开,努力发出声音。"害……怕……伤害……你。"
林晓雨抱住了她的父亲。
她能感受到他瘦弱的身体里隐藏的愧疚。他们把她从某个地方带出来,但从来没有和她解释过。他们希望她有一个正常的童年,所以选择了沉默。
但沉默改变不了事实。她曾经在那个地方。她曾经有一个编号。她曾经是某个商业交易中的一个数字。
回到家后,林晓雨用颤抖的手打开了那个牛皮纸袋。
纸袋里的东西超出了她的想象。
眼前的东西,瞬间让她头皮发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