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华东师范大学明确要求“第一作者必须是AI”,这场前所未有的实验究竟是一场学术革命,还是一个过于超前的噱头?
“第一作者必须是AI!”2025年10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华东师大智能教育实验室联合发布的这则征文通知,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场名为“AI驱动教育研究论文写作”的征文活动,要求提交的论文主要由AI系统创作,且AI必须被列为第一作者,而人类科研人员只能作为共同作者或通讯作者。这在学术界引发了激烈争议。
![]()
01 灵感来源,从斯坦福到华东师大的理念传承
华东师大此次征文并非凭空产生,其灵感源自国际学术前沿。
2025年7月,斯坦福大学宣布将举办“科学AI智能体开放会议”(Agents4Science 2025),并要求投稿论文的第一作者必须是AI。
![]()
华东师大智能教育实验室主任张治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这次征文带有很大的探索性,希望看一看在哲学与社会科学领域,AI写科研论文到底能写成什么样。”
这一举措背后的深层目的,是探索AI赋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新范式,直面以“人工智能驱动”为特征的科学研究第五范式对传统学术研究的冲击。
02 现实背景,AI渗透率已超70%的学术环境
为何华东师大要推出如此激进的实验?数据揭示了残酷的现实。
张治主任透露,当前硕博论文的AI渗透率已达70%以上,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硕士生、博士生已经在使用AI撰写论文。
“视而不见,并不是一所负责任的大学该做的,那就像鸵鸟把头埋进沙子里。我们认为,与其任其发展,不如正面回应AI对科研的冲击。”张治如是说。
![]()
这一数据得到了国际趋势的佐证。2022年末ChatGPT问世后,许多美国高校最初禁止使用人工智能,但如今态度已发生显著转变。
例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今夏向教职员工发送了新版人工智能指导文件,要求教师“在课程大纲中明确说明对人工智能使用的预期要求”。
03 运作机制,人类与AI的全新分工模式
根据征文通知,此次活动构建了一套人类与AI的全新分工模式。
在创作过程中,人类角色被明确定义为“任务的发起者、工具的选择者、指令的设计者、质量的评价者及成果的整合者”,而对AI生成的内容进行指导和监督。
![]()
参与者需提交两份材料:一是论文作品,需对AI生成的所有部分进行标识;二是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说明表》 ,详细说明指导和监督AI进行研究与创作的过程。
评审机制也颇具创新:AI负责初审,从研究意义、科学性、创新性、学术规范等方面对论文进行评价;专家委员会负责复审,关注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等内容。
04 争议焦点,学术界的褒贬不一
华东师大的举措引发了学术界的激烈争论,支持者与反对者各执一词。
![]()
支持方认为,此次征文是“构建人工智能时代学术规范的重要尝试”,也是对“未来教育研究模式的超前实验”,展现出“学术创新的先行者”的担当。
反对方则担忧,此举“鼓励没有人在场的、机械计算出来的所谓论文”,并直言“这样的科学前景,相当危险”。更有批评者尖锐指出:“AI重构的学术范式,质言之,就是人类退出,思考不再由人类主导。”
一位网友在相关新闻下评论:“还不如改成AI必须是第二作者,如果论文质量很高,那也是人用得好,而不是AI自己弄出来的...”
05 规范困境,AI作者身份的学术伦理难题
将AI列为第一作者,挑战了现有的学术规范和伦理框架。
复旦智能评价与治理研究显示,尽管已有将AI列为合著者的尝试,但伦理规范(如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的规定)并不认可这一做法,理由是AI尚无法满足“作者”身份所需的智力贡献标准。
![]()
图片
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CMJE)明确规定,署名权应仅限于在知识上作出实质性贡献的个人,而AI目前尚无法满足这一要求。
实际上,将AI工具列为论文作者的情况极为罕见。研究显示,在WoS核心合集检索到的10条相关结果中,只有4条明确将ChatGPT列为作者,且集中出现在2023年。
06 潜在风险,思想抄袭与学术质量隐忧
除了作者身份争议,AI生成论文还带来了新的学术风险。
![]()
《自然》杂志报道,部分研究人员发现,一些标注为大型语言模型生成的论文,虽未直接复制文字,却存在挪用他人研究方法或核心观点且不标注出处的情况,即“抄观点不抄字”。
今年1月,韩国高等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朴炳俊收到指控,一款名为“The AI Scientist”的AI工具生成的未发表手稿,疑似使用了他论文中的研究方法却未署名。
更令人担忧的是,“思想抄袭”的验证尚无有效解决方案。专家坦言,目前没有统一方法能证明“思想抄袭”与“文字抄袭”不同,观点挪用难以量化。
07 深层思考,AI时代人类价值的重新定位
面对种种争议,华东师大实验的深层意义何在?
在张治主任看来,当AI能够完成越来越多的工作,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怎么变?科研范式又该怎么变? 这些才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
他认为,当前的人才培养应当聚焦培养“人之所以能存在的能力”,也即AI难以具备的能力,包括创造力、连接能力与对事物的深度理解力。
“我们要探索的是人类如何更好驾驭AI、如何用AI提升科研效率。至于AI本身能不能产生更多创造,超越人类,产生智力涌现,我们目前只能表示期待。”张治补充道。
华东师大的实验犹如一场学术领域的“极限测试”,其价值不在于立即得出答案,而在于勇敢提出这个时代无法回避的问题。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当AI能够写出媲美人类的论文,或许正是我们重新思考人类智慧真正价值的时候。”
华东师大的这场实验,可能只是未来学术图景的一小块试金石,但它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AI浪潮不可阻挡的今天,主动探索人类与智能的共生之道,而非被动等待变革的到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