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一天,西北试验基地的气氛格外凝重,倒计时归零后,只见一道亮光划破天际,监测屏幕上的曲线开始出现规律的起伏,导弹正在大气层边缘“打水漂”般跳跃。此时指挥中心寂静无声,直到总控台传来“命中目标”的确认信息,掌声和欢呼才瞬间爆发——中国成为全球首个掌握实用化助推-滑翔技术的国家,而让东风“打水漂”成为现实的正是祝学军院士。
![]()
理科状元的军工梦
当钱学森提出“助推-滑翔”弹道理论时,大多数人认为这只是一个“幻想”,因为那时的新中国还处于贫穷落后的岁月里,就连飞机都没有几驾,大多数武器装备都要依赖外国进口。1962年正是中苏关系紧张之时,是钱老等元勋撑起了国之脊梁,祝学军在这一年出生在东北重要军工城市沈阳,那时防空警报时常划破天际,“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自幼深深烙印在她的心中。
祝学军自幼与同龄孩子不同,别的女孩抱着洋娃娃过家家时,她却在拆解闹钟、收音机,之后再凭记忆精准复原,平时总看航空知识,少年时便对太空充满了好奇,这份早慧成为她刻苦学习的动力,1980年她以省理科状元的身份考入国防科技大学。大学四年,她的课本永远标注着不同颜色的批注,十几本笔记写满公式,实验室的灯光常常为她亮到凌晨。
![]()
1984年毕业时,她以全系第一的成绩免试直升航天工业部第一研究院——这里曾是钱学森亲手创建的航天圣地,见证过中国导弹从仿制到自研的艰辛历程。当时她师从钱学森团队核心成员,在感受到前辈的努力与奉献后,她说:“先生们用手摇计算机算出导弹轨迹的故事,是我们最好的教科书”,前辈榜样激励她一步步向军工梦迈进。
1987年硕士毕业后,这位学霸正式进入航天总体部,当时国内关于高超音速飞行的研究刚刚起步,面对西方严密的技术封锁,她和团队只能依靠零星公开论文和自己的计算,一点点摸索,她在实验室里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1999年美国首次进行HTV-2高超音速飞行器试验,虽以失败告终,却让她在技术讨论会上平静却坚定地说:“他们做不到,不代表我们做不到。”
![]()
戈壁滩上的女科学家
祝学军带着团队一头扎进酒泉戈壁,在基地物资匮乏的情况下,他们白天顶着 40℃高温排查设备,晚上挤在板房里核对数据,此时正是攻坚的瓶颈期。在一次数值模拟中,她注意到某个特殊的气动参数组合能让飞行器产生稳定的跳跃。这个发现让她兴奋不已,连续72小时守在计算机前验证数据,她的办公室里堆满了演算纸,白板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微分方程公式。
理论突破只是第一步,要将“导弹打水漂”变为现实,需要解决材料、控制、动力等一系列难题。2010年的一次全尺寸模型风洞试验中,模拟弹头在跨大气层飞行时突然失稳,祝学军带领团队重新分析气动数据,发现是激波干扰导致控制面效率下降,于是她提出了“自适应配平”方案,通过实时调整重心位置来维持稳定,这个创新后来被团队成员称为“祝氏修正法”。
![]()
DF-17横空出世,意味着美国引以为傲的防御体系形同虚设,此事在国际上引发剧烈震动,五角大楼连续召开紧急会议,多家智库发布报告称这是“自隐形技术后最重要的军事突破”,美国开始加速自己的高超音速项目,但至今仍未掌握。这项成果不仅重塑了战略平衡,更彰显了中国航天人自主创新的能力,而祝学军也被誉为“比导弹还可怕的女人”。
2019年国庆阅兵,DF-17高超音速导弹首次公开亮相,其独特的外形立即引起全球军事专家的关注,这款采用钱学森弹道的导弹,能够在再入大气层后进行多次不可预测的横向机动,现有反导系统几乎无法拦截。美国战略司令部司令约翰·海顿后来公开承认:“这种能力改变了游戏规则”,而这背后正是祝学军团队数十年的心血结晶。
![]()
如今这位院士依旧保持谦逊严谨的作风培养新一代科研人员,有人问她如何看待“比导弹还可怕的女人”这个称号,她淡然一笑:“可怕的不是导弹,而是停滞不前的思想。”她的专注与付出令人敬重,是她让中国航天实现了从追随者到领跑者的华丽跳跃,为祖国增添了最厚重的砝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