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挪威一位教授的话在国际上炸了锅,
东南挪威大学的格伦・迪森在社交平台上直接开怼,说西方现在给乌克兰的武器,
不少是 “没法用还压根不存在的”,这话一下子把西方向乌援助的遮羞布撕开了个口子,
迪森为啥敢这么说?背后是有实打实的研究撑着的。
![]()
教授的 “怒怼”
2025 年 10 月中旬,东南挪威大学政治学教授格伦・迪森在社交平台上的一番言论,在国际舆论场引发轩然大波。
这位长期研究欧洲安全与军事援助议题的学者,毫不留情地指出,当前西方向乌克兰提供的武器中,存在大量 “无法正常使用且部分仅停留在承诺阶段” 的情况,直接将西方援乌的 “光鲜外衣” 撕开一道口子。
![]()
迪森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在发布言论的同时,他附上了一份由自己团队与挪威国际事务研究所联合撰写的研究报告。
报告显示,2025 年 1-9 月,西方对乌承诺的军事援助金额虽达 680 亿美元,但实际交付并能投入使用的装备价值仅约 320 亿美元,交付率不足 47%。
更值得关注的是,已交付的武器中,有 23% 因零部件缺失、维护不善或与乌军现有装备体系不兼容,无法形成有效战斗力,只能堆放在乌克兰西部的军火仓库中。
![]()
“欧洲多国连自身防务需求都难以满足,却强行承诺向乌克兰提供远超自身能力的武器,最终只能用‘空头支票’或‘淘汰装备’应付。”
迪森在后续接受媒体采访时进一步解释,他以德国为例,该国曾承诺向乌克兰提供 180 辆 “豹 2” 主战坦克,截至 10 月仅交付 52 辆,且其中 12 辆因发动机故障需返厂维修,真正能投入战场的不足 40 辆。
这种 “承诺与实际脱节” 的情况,在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援乌计划中同样普遍存在。
![]()
德国报告揭底
迪森的言论得到了德国联邦国防军研究所的最新报告佐证。
该研究所于 10 月 12 日发布的《2025 年乌克兰军事援助效能评估》显示,乌克兰军方早在 2024 年底就制定了 “优先需求清单”,明确列出急需的武器装备类型,其中包括先进防空系统、主战坦克、远程火箭炮及无人机等,且对装备的型号、性能参数和交付时间都有明确要求。
![]()
然而,从实际交付情况来看,西方的援助与乌克兰的需求存在显著落差。报告指出,2025 年 7-8 月,乌克兰从西方获得的军事援助金额较上半年月均水平下降 38%,其中最急需的远程防空导弹系统交付量仅为需求的 29%,无人机交付量不足需求的 45%。
相反,一些乌克兰并未优先申请的装备,如老旧的步兵战车、过时的反坦克导弹等,却占据了交付清单的 60% 以上。
“美国常将本国库存中即将淘汰的武器翻新后,以高价出售给欧洲国家,再由欧洲国家‘捐赠’给乌克兰。”
![]()
报告中特别提到,美国向欧洲出售的 M113 步兵战车,部分已服役超过 50 年,翻新成本却高达每辆 80 万美元,而这些装备运抵乌克兰后,因缺乏配套的维修技术和零部件,多数只能作为 “静态防御工事” 使用,根本无法适应前线高强度作战需求。
乌克兰军方一名匿名官员在接受德国研究所调查时坦言:“我们需要的是能直接投入战场的先进装备,而不是一堆需要花大量时间和资金修复的‘废铁’。”
![]()
前线的困境
西方援乌武器的 “水分”,最终都转化为乌克兰前线士兵的实战困境。在乌克兰东部哈尔科夫州的一处前线阵地,士兵亚历山大向记者展示了他们刚刚收到的一批西方援助的反坦克导弹。
“这些导弹的电池已经过期,发射控制系统经常失灵,我们不敢在实战中使用,怕误伤自己人。”
他无奈地说,类似的情况在前线并不少见,许多从西方运来的武器,要么缺少关键零部件,要么没有配套的操作手册和训练教材,乌军士兵只能靠 “摸索” 来掌握使用方法,实战效果大打折扣。
![]()
运输环节的混乱进一步加剧了武器交付的困境。由于俄罗斯对乌克兰西部的交通枢纽实施了常态化打击,西方援助的武器需经波兰、罗马尼亚等国转运至乌克兰,而转运过程中常出现延误、丢失甚至被 “倒卖” 的情况。
乌克兰国家安全局 2025 年 9 月披露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过去半年内,有至少价值 2.3 亿美元的西方援乌武器在转运过程中 “失踪”,其中包括 120 枚反坦克导弹、30 架无人机和大量轻武器,部分武器已流入黑市,甚至出现在中东地区的武装冲突中。
![]()
更严峻的是,西方各国在援乌武器的后续维护和弹药补给上缺乏协调。乌克兰陆军装备了来自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等多个国家的武器,不同国家的装备体系互不兼容,弹药规格也存在差异,导致乌军后勤保障压力剧增。
例如,德国 “豹 2” 坦克需要专用的 120 毫米滑膛炮炮弹,而美国 M1 坦克使用的是同口径但弹道参数不同的炮弹,两者无法通用,乌军不得不为不同型号的坦克分别建立弹药储备库,极大地消耗了有限的后勤资源。
![]()
普京的 “说到做到”
面对西方的军事援助,俄罗斯总统普京此前曾明确表示,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摧毁西方运往乌克兰的武器装备。从实际行动来看,俄罗斯军队确实将打击西方援乌武器运输线和储存点作为重点任务,且效果显著。
2025 年 8 月以来,俄罗斯空天军和导弹部队对乌克兰西部利沃夫、捷尔诺波尔等地区的军火仓库、铁路枢纽和公路桥梁实施了多次精准打击。
![]()
乌克兰军方发布的战报显示,仅 8 月 15 日至 25 日这 10 天内,就有至少 7 处存放西方援乌武器的仓库被摧毁,大量坦克、装甲车和导弹在袭击中报废。
俄罗斯国防部发言人科纳申科夫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俄军的打击行动 “有效削弱了乌克兰的作战潜力,让西方的军事援助沦为无效投入”。
![]()
除了直接打击武器储存和运输设施,俄罗斯还通过电子战手段干扰西方援乌武器的使用。在乌克兰南部赫尔松地区的战场上,俄军部署的 “克拉苏哈 - 4” 电子战系统,能对西方援助的无人机、精确制导导弹等装备实施强电磁干扰,导致这些武器的命中率大幅下降。
乌克兰空军一名飞行员透露,他们驾驶的西方援助的战斗机,在靠近前线时经常出现导航系统失灵、雷达信号中断的情况,“就像被蒙上了眼睛,根本无法有效执行作战任务”。
![]()
结语
随着援乌成本的不断攀升和实际效果的不尽如人意,西方内部在援乌问题上的分歧日益明显,美国国内的态度也出现明显变化。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 10 月中旬的一次视频讲话中,罕见地批评西方 “援乌承诺缺乏诚意”,呼吁西方各国 “尽快兑现承诺,而不是只停留在口头表态”。
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西方援乌的 “疲态” 已逐渐显现,未来能否持续为乌克兰提供足够的军事支持,仍是一个未知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