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一,一二一!”清晨的南京高淳,65岁的老兵——孙宝玉 挺直脊背,绑腿勒得紧实,军用背包压在肩头,步伐坚毅而铿锵。身上洗得发白却熨烫平整的军装,不是道具,是他入伍时的荣光;这条28公里的回乡路,不是徒步,是他跨越四十余载,与139师特工五连军旅岁月的重逢。
![]()
1979年,孙宝玉还是青涩新兵,在潼关的营地里,第一次打绑腿勒得腿肚发麻,第一次拉练背着几十斤装备走夜路,星光下的脚步声与战友的喘息声,成了刻在骨血里的旋律。
![]()
退休后,书桌玻璃板下总压着那张泛黄的拉练合影,照片里潼关的山影模糊,却总能让他想起训练后共享的那碗热气腾腾的包谷汤,想起紧急集合时慌乱却整齐的背包带。
![]()
“一日入伍,终身是兵。”出发前,老兵抚摸着军装上的领章、帽徽,指尖划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眼里闪着光。从淳溪镇到东坝老家,4小时35分的路程,他硬是没歇过一次脚。
![]()
![]()
路过田埂时,风吹动衣角,仿佛回到当年陕西潼关拉练的秦岭山,战友们互相搀扶着翻山越岭;走到村口池塘,脚步顿了顿,又想起行军途中踩着结冰的河面,老连长在前面传令后面的快走跟上跟上。
![]()
当老家的门楼出现在视野里,老兵笑得像个孩子。28公里路,他走的不是柏油马路,是把青春里最滚烫的日子,又重新走了一遍。军装会旧,岁月会老,但老兵心中的军魂永远鲜活——那是139师特工五连军旅生活的烙印,是潼关的记忆,是一个老兵对信仰永不褪色的坚守。
![]()
走到老家大门前,解开绑腿,腿上的红痕还在,他笑着笑着,眼里就湿润了,禁不住大声喊道:“我这一辈子,从田埂走到军营,又从军营走回田埂,变的是岁月,不变的是底色。农民儿子的本色没丢,军人的形象,更没丢!”
摄影报道丨孙介军
编审丨大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