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在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柳江镇兴胜村,曾经“半年闲”的6000亩茶山,如今正上演着一场从“沉睡枝头”到“二次增收”的精彩蝶变,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开辟出崭新路径。
兴胜村的6000亩茶山,向来被村民视为“绿色银行”。然而,这座“银行”却长期面临收益“半年闲”的困境。村里茶园的收入主要依赖春茶季的“独芽”和“一芽一叶”,春茶因品相佳、市场需求大,收购价居高不下,但采摘期仅有1至2个月,窗口期极短。春茶季一过,茶叶收购价便“断崖式”下跌至每斤20至25元。村里留守劳动力多为中老年人,采摘“独芽”“一芽一叶”效率本就不高,此时收益更是大打折扣。与此同时,大量“草青茶”在春茶季后蓬勃生长,这类茶叶采摘难度低、产量高,却因缺乏销路,只能任其在枝头长老、浪费,近半收益就此“沉睡”。
![]()
转机出现在去年冬天。柳江镇党委政府在走访调研中,了解到兴胜村草青茶“守着资源难变现”的困境后,将其列为重点帮扶事项。镇村两级干部反复商议,决定利用村里闲置了七年之久的4500平方米旧厂房。这座紧邻交通要道却长期破败闲置的厂房,成为破局的关键。镇上主动协调资源,成功争取到100万元专项资金,完成厂房收购并全面升级:翻新屋顶、硬化地面、规划生产车间与仓储区,让破旧厂房变身标准化草青茶加工厂。
解决了场地和资金问题,“销路”成为关键。帮扶单位牵线搭桥,引入一家深耕茶叶外贸多年的企业,企业承诺“包销茶厂生产的全部草青茶”,彻底打消了村民“加工出来卖不掉”的顾虑。为确保茶厂长期稳定运营,兴胜村探索出“村企共建”模式:村里茶叶大户和有经验的能人联合成立“老茶农”公司,负责购置全套生产线及日常经营;村集体以土地、厂房入股,实现盈利共享、风险共担。同时,村里通过十几场户长会、坝坝会,10多名党员带着种茶大户蹲在茶地里示范,手把手教村民分辨合格草青茶、掌握高效采摘方法,激发了村民的采摘热情。
![]()
如今,兴胜村的草青茶产业成效显著,绘就了一幅多方共赢的增收画卷。对茶农而言,采摘草青茶劳务门槛和强度大幅降低,收入却显著提高。村民冯珍莲算了一笔账,草青茶湿叶收购价稳定在每斤1.5到2元,一天采60斤很轻松,日收入能有90到120元,她家3亩茶地今年光卖草青茶就增收约9000元。对村集体来说,通过“村企共建”模式,每年获得保底5万元分红,效益好还能再增加。茶厂还吸纳了10名村民成为固定工人,负责茶叶分拣、烘干,人均月工资达8000元,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目前,茶厂每年可消耗约500万斤草青茶鲜叶,年产值预计达1400万元,收购范围从兴胜村辐射至全县,带动更多茶农受益。
对于未来,兴胜村党委书记陈赵军满怀期待,计划明年再上一条生产线,收购更多鲜叶,让更多村民增收。从草青茶“烂在枝头”到成为“致富宝贝”,洪雅县兴胜村的茶叶产业,正以“二次丰收”为支点,撬动着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新未来,为更多乡村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曾永丽 王建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