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姓篡位比异姓篡位更合理合法。
秦朝建立后,为了避免周朝的诸侯割据,秦始皇听从李斯建议,没有将皇子分封到各地拱卫大秦,宗室子弟也没有被委任官职,结果秦朝二世而亡。
乍一看起来,秦朝不重用宗室成员是亡国的一个重要原因,故而刘邦借鉴秦朝的经验教训,就将刘姓子弟分封为王,驻守各地,结果到了汉景帝时期就弄闹出了七国之乱。之后汉朝极力打压诸侯王,采用推恩令的手段限制了诸侯王的权力。
秦汉的经验教训是两个极端,对于宗室成员,用也不是,不用也不是,到底该怎么处理这帮子皇室子嗣,真是一件难题。
汉朝自武帝之后,宗室成员在朝堂和地方的影响力都很小,终汉一代,皇室成员也没有多少话语权。
皇室成员籍籍无名,自然对皇帝最有利,作为皇室血脉,从血统上讲,他们都有资格继位为帝,如果让这些宗室子弟掌握大权,皇帝自然坐不稳皇位。
曹丕篡汉后,继续延续汉朝的政策,打压宗室,因为魏朝建立,宗室们功不可没,个个都位居高位,曹丕必须限制他们的权力。当然,曹丕这么做,世家大族们也起了不少作用。曹魏因为削弱宗室,导致世家大族崛起,司马氏篡位时,曹魏宗室暗弱无力,不能拱卫曹魏皇室。
西晋建立后,又对曹魏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故而大封诸王,这又导致藩王尾大不掉,酿成了八王之乱,西晋也草草亡国。
曹魏和西晋又上演了秦汉的那一套戏码,不封王,快速亡国,封王,又导致王爷造反。
南北朝几百年大动荡后,隋朝终于统一了中国,隋朝也遇到了这个千古难题,如何安排宗室子弟?隋文帝还是选择了相信自己的儿子,对他的儿子封王并委以重任,结果就导致杨广篡夺太子之位。杨广继位后,没多久就把隋朝折腾亡了。
唐朝建立后,李渊仍旧重用自己的儿子,没办法,创业阶段不相信自己的儿子难不成还要相信那些外姓人?而恰好李世民又是个能打的,打着打着就把太子李建成的太子之位夺了过来。李世民登基后,深知皇室子弟掌握兵权的危害性,虽然他对儿子们封王,但基本上不掌握地方军政大权,整个唐朝也遵守这个基调,唐朝藩王每况日下,远离权力中心。
宋朝立国后,赵匡胤把亲弟弟摆在高位,结果被迫搞了个兄终弟及的把戏,赵光义继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不遗余力的限制藩王权力,使用文官治国,藩王不问政事,没机会染指朝政。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又犯了刘邦的老毛病,分封自己的儿子为王,掌握军权戍守边境。朱元璋和刘邦都是农民出身,还残留一些小农思想,他们总觉得自己的家业需要儿子们一起守护。朱元璋驾崩后,传位给孙子朱允炆,这就让他的儿子很是不满,但朱允炆偏偏又是个性急的,急于削藩,逼反了朱棣,大明社稷也转到了朱棣一脉。朱棣继位后,继续实行削藩政策,明朝藩王从此成为不掌实权的闲散王爷。
清朝在入关前,宗室子弟都是掌握实权的王爷,甚至还有八王议政的说法,到了入关后,权力就逐渐集中到皇帝手中。康熙一朝经历了九子夺嫡的极端事件,让继位的雍正对王爷进行了严加限制,清朝的王爷从此成为闲散王爷,很少过问政事。唯一例外的是怡亲王胤祥,被雍正任命为总理王大臣,位居高位,号称常务副皇帝。胤祥是雍正夺嫡的忠实伙伴,雍正自然对他信任有加。但即使是胤祥,比起汉初的诸侯王、西晋的诸侯王,甚至明初的诸侯王,都相距甚远,因为胤祥本质上还是皇帝的附庸,没有封地也没有兵权。
宗室成员对于皇帝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在创业初期或者国难时期,宗室成员会是皇帝的得力帮手,能够拱卫皇室,如果是承平岁月,宗室成员又是皇权的第一威胁,毕竟他们和皇帝同祖同宗,都有高皇帝血脉,他们也有资格继承帝位。
作为皇帝,他就要抉择,站在他的角度,与其信任宗室成员,还不如信任心腹大臣,因为皇室成员比心腹大臣更有威胁,异姓大臣篡位还得考虑舆论,考虑合法性,皇室成员则没有这种担心,对于臣民而言,反正都姓赵,谁当皇帝不都一样。所以皇帝都倾向于让皇室成员靠边站,只享受富贵不享受权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