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 日晚,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还在边境打得火热,巴军称打死对方多人,摧毁多个阿方哨所;阿方则指责巴军炸死炸伤百余人;到15 日下午,两边突然同时宣布实施 48 小时停火。
更耐人寻味的是,巴基斯坦表示 “是阿富汗请求我方停火”,阿富汗却反过来说 “是巴基斯坦反复请求后才同意”。这场突如其来的停火,到底是谁先松的口?背后又藏着多少没挑明的隐情?
![]()
一、停火前一天:边境冲突有多激烈?
14 日 晚上的交火,是近期巴阿边境冲突中最激烈的一次。
巴基斯坦军方消息称,阿富汗武装人员与 “巴基斯坦塔利班”(巴塔)武装分子,率先向巴基斯坦西北部开伯尔 - 普什图省古勒姆地区开火。巴军随即展开反击,不仅打死多名武装分子,还摧毁阿富汗方面多座哨所、多辆坦克,以及一处外国恐怖分子训练营。
但阿富汗政府的说法截然相反,他们指责巴基斯坦率先发动袭击,并称此次袭击造成 12 名阿富汗平民死亡、逾百人受伤。双方各执一词,边境的火药味浓烈到了极点。
到了 15 日早上,冲突进一步升级。巴基斯坦军方直接宣布,对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及南部坎大哈省的武装分子目标实施 “精准打击”。当时有媒体现场拍摄到,喀布尔市中心升起高耸浓烟,还能清晰听到爆炸声。位于喀布尔的非政府组织 “紧急情况” 外科中心透露,爆炸发生后共接收 40 名伤者,其中 5 人在送达时已无生命体征。
可没过多久,阿富汗政府发言人突然改口,称喀布尔的爆炸并非巴军打击所致,而是因一辆油罐车发生爆炸,呼吁民众无需恐慌。这种前后矛盾的表述,让事件更添几分疑云。
而就在 “油罐车爆炸” 的说法传出后不久,巴阿双方几乎同时发布了停火声明 —— 这个时间点的巧合,显得格外刻意。
二、“是对方求的我”:互相 “抬举” 背后的小心思
停火声明一经发布,第一个争议点立刻凸显:到底是谁先提出的停火请求?
巴基斯坦外交部明确表示:“应阿富汗方面请求,巴阿两国政府同意临时停火 48 小时。” 声明中还特意提到,停火期间双方将通过建设性对话解决问题,姿态摆得如同 “主动给对方台阶下”。
但阿富汗政府发言人也称,停火是 “根据巴基斯坦方面的请求和坚持”,并强调已向所有军队下达指令,只要对方不发起攻击,就必须遵守停火约定。言外之意,是阿富汗 “体谅巴基斯坦难处” 才同意停火。
两边都把 “主动请求停火” 的帽子扣给对方,绝非单纯为了争面子。
对巴基斯坦而言,近期巴塔在境内活动愈发频繁,若边境冲突持续,很可能导致兵力分散、顾此失彼。宣称 “阿富汗请求停火”,既能彰显自身军事优势,也能向国内民众交代 —— 并非巴军无力应对,而是对方主动服软。
而阿富汗对停火的需求更为迫切。当前阿富汗国内物资严重短缺,大部分食品和商品依赖从巴基斯坦进口,边境冲突已导致大量货运车辆滞留,若僵局持续,民生问题将进一步恶化。声称 “巴基斯坦求停火”,可避免民众认为政府 “打不过就妥协”,从而维护政权公信力。
说白了,双方都急需停火喘息,但都不愿承认是自己先妥协。这种互相 “抬举”,本质上是为各自找一个体面的台阶。
三、48 小时停火期:真正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这次 48 小时停火,看似是局势缓和的信号,实则是双方争取时间的 “缓冲期”。表面上要通过对话解决问题,暗地里却都在盘算自身利益。
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巴塔问题。这是此轮冲突的直接导火索 —— 巴基斯坦一直指责阿富汗放任巴塔在其境内设立据点,进而跨境袭击巴方目标;但阿富汗塔利班政府反复否认这一指控,称从未为巴塔提供支持。停火期间,双方必然会就此事展开交涉,巴方大概率会要求阿方采取实际行动打击巴塔,而阿方很可能继续推脱,毕竟当前阿富汗政府也需要巴塔的 “配合” 来稳定国内局势。
其次是边境线的历史遗留问题。巴阿两国之间的 “杜兰线”,由当年英国殖民者划定,历届阿富汗政府均不承认这条边境线的合法性。此前多次边境冲突,都与双方在边境管控、领土主张上的分歧有关。此次停火期间,能否就边境巡逻范围、管控责任等达成初步共识,是决定局势走向的关键。若谈不拢,48 小时停火结束后,冲突很可能再次爆发。
还有一个绕不开的因素 —— 印度。就在此次边境冲突爆发前,阿富汗外长穆塔基罕见访问印度,双方还明确表示将提升双边外交关系。巴基斯坦与印度本就是长期对立的冤家,看到阿富汗与印度走近,自然心存警惕。停火期间,巴基斯坦大概率会向阿富汗施压,要求其在对印关系上 “保持距离”,而阿富汗夹在巴、印两国之间,如何平衡双边关系,无疑是一大难题。
四、停火会持续吗?这两个因素最关键
很多人关心,这 48 小时停火能否转化为长期和平?从目前情况来看,可能性不大,至少短期内难以实现。
第一个关键因素是 “实力差距与地理优势的博弈”。阿富汗的常规军事力量远不及巴基斯坦,若陷入持久战,阿方根本耗不起。但阿富汗拥有地理优势,边境地区地形复杂,若巴基斯坦军队试图深入阿境内打击巴塔,很可能重蹈美国和前苏联在阿富汗陷入游击战的覆辙。这种 “你打不过我,我耗不死你” 的僵局,让双方很难彻底达成和解。
第二个关键因素是 “民生压力的倒逼”。阿富汗极度依赖巴基斯坦的物资供应,货车滞留时间越长,国内物价上涨越严重,民众不满情绪也会随之加剧,阿富汗政府面临的压力将越来越大。而巴基斯坦同样担心,边境冲突持续会给巴塔可乘之机,使其在境内制造更多混乱,影响国内稳定。因此,48 小时停火结束后,双方大概率会选择延长停火期限,但核心矛盾未解决,冲突风险就始终存在 —— 可能不会再出现大规模交火,但小规模摩擦恐怕难以避免。
结语:停火不是结束,是下一轮博弈的开始
从激烈交火到突然停火,巴阿双方的这波操作,将地缘博弈的复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两边都说是对方求的停火,看似争的是表面体面,实则算的是深层利益账。
48 小时停火期,是双方暂时按下的 “暂停键”,却绝非局势的 “终止键”。巴塔问题、“杜兰线” 争议、印度的介入,这些未解决的矛盾,如同埋在边境的地雷,随时可能再次引爆。
当前最关键的,是这 48 小时里双方能否拿出真正的诚意 —— 若只是敷衍了事、各怀心思,等停火期一过,边境的枪声或许很快就会再次响起。(参考资料:上观新闻、新华社、解放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