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一件事能让网友们吵得如此兵分两路群情激奋了。
今年争议最大的景区在热搜上住下,事情持续发酵。
先是丽江景区荒野之国部分设计被指观感不适,然后景区出面回应荒野之国是设计师为女儿打造,工作人员建议游客先了解后前往,并表示不会拆除。
结果舆论越发汹涌,目前景区致歉并已拆除部分争议作品。
![]()
掀起轩然大波的作品主要是“人体蜈蚣”“三面女孩”等艺术装置,被部分游客和围观网友批评“阴间风、惊悚骇人、丧尸过境,不适合在公共景区展出,尤其在亲子游客数量不少的情况下”。
持相反意见的人则觉得,为什么不允许这样个性的艺术存在,难不成要把所有人的审美都装进标准化的笼子里。

@人民网评
面对不可控的舆论,景区选择用拆除这种方式回应了负面声音。
但事情不会就此按下暂停键,这件事所引发的关于个人艺术表达和公共审美的讨论,还在继续。
01
“阴间雕塑像要吃小孩”
童话王国口碑大反转
在被推到风口浪尖之前,丽江荒野之国是瑰丽想象和烂漫童趣的艺术载体。
此前媒体报道的标题是“治愈社会病的良药,竟是如此‘怪诞’?”丽江网给它的定位是“远离喧嚣城市,丽江这里坐落着一座童话王国……”
这个园区是丽江雪山艺术小镇的一部分,属于整体文旅板块中的“野趣”飞地,由民谣歌手及艺术家乔小刀创建,2021年6月面向公众开园。
所围绕的艺术理念是打造一个"废土童话"风格的奇幻空间,园内上百座造型奇特的小屋和雕塑均为使用废旧材料建造,官方的介绍口径是“乔小刀为他女儿设计”。

很多此前参观游览过的网友都表示,很有想象力、设计感,跟传统游乐设施和人造景区不一样。
乔小刀的许多作品都有滑梯、泡泡机,配万向轮可四处移动,底部离地有高度、不影响农田里种植的庄稼。
社交媒体上家长们晒出的视频里,小朋友们喜欢追着房子跑,在装置周围蹦跳摆造型。
旅游领域头部账号“旅界”的创始人曾带着孩子游玩过,“确实挺奇怪的,那种看得懂的整齐审美,这里几乎没有,但那种看不懂的童年幻想,这里反而满满当当”,他这样描述荒野之国的观感。
![]()
欧阳娜娜在景区游玩
处于漩涡中心的争议作品,并不是建设之初就存在的,是后期放置的。
“人体蜈蚣”是乔小刀为好友、二手玫瑰主唱梁龙所做,也是当地火把节定制的艺术装置,原为一场限定艺术展的一部分。
经过这几年发展,荒野之国的奇幻色彩和独特氛围让它成为人造景区创新示范,会承接一些艺术节和文化活动,也多次成为综艺节目的录制地。
丽江融媒今年3月发布的信息显示,该景区年接待人数超3万,门票收入超100万元,也证明了其艺术风格拥有着特定的受众和差异化定位。
![]()
在小众圈子里得到证明后,荒野之国名气渐增、商业表现上破圈,这次舆论纷争便与受众和定位的泛化有关。
其中广受质疑的一点是,一些装置和设计风格与宣传的“童话王国”梦幻温馨定位不符。
我在查阅了一些近两年的公开报道和账号所发布的内容后发现,园区其实并未直接拿“适合孩子游玩”当卖点,也没有刻意误导“把人骗进来吓唬”的迹象,更想呈现一种“欢迎所有大孩子和小朋友”的童趣归属感。
乔小刀表示,希望唤起每个人心中的童年记忆,吸引不同年龄段的游客。
![]()
这种画风不同寻常的艺术定位,引发了另一重争论,童年该是什么样的、童话该是什么风格的。
社交媒体上常见的担忧诸如:太暗黑了、孩子看到了会怎么想、晚上做噩梦咋办。
![]()
与此同时,有些家长开始质疑“保护小孩”的尺度,孩子们是否有接触非刻板印象型童话的自由,是否有感受魔幻、荒芜、稀奇古怪等多元情绪和氛围的自由。
有网友分享自己孩子和怪表情雕塑的合影,“小朋友恐惧的东西和我这个妈妈完全不一样,他们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
工作人员透露,目前去过的游客很少有说被吓到或者觉得特别诡异的。
一些家长感慨,“孩子的想象力或许远比我们这些大人飘逸,心态也许更包容。”
02
个人表达和公共性的冲突
难以躲避、但不是错误本身
毋庸置疑,艺术家有创作的相对自由,这也是社会活力的体现。
但当其作品走出私人化场域或特定情境,进入公共空间和大众视野时,难免会遭到大众的审视。
所有艺术和艺术家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先锋性、冒犯性和强烈的个人意志,个人艺术性和公共接受度的摩擦很难避免。
![]()
“人体蜈蚣”是一件人首虫身的大型雕塑,取材自丽江的废铁站。对乔小刀来说,这些浑身都是铁锈的废旧金属“坚强刚硬,有受伤的痕迹和时间的划痕”。
重新组装和增配后,这件雕塑得以成型,能喷射五六米高火焰和浪漫泡泡。
乔小刀在这件作品上的设计语言是“刚与柔的奇妙结合”,他解释道,“外观看着很酷,但他内心是柔软的,其实就像荒野之国景区一样,看起来破破烂烂,但是每一个角落里都处处充满了惊喜和温暖。”
在此前接受采访时,乔小刀表示,希望在顺应大趋势的同时,也能做到独特的“小小的逆流”,持续为游客带来创新和惊喜。
同时他也坦言,如何平衡艺术表现与大众审美是一个复杂命题。
![]()
在景区热度升高、曝光增加后,公共性的挑战“如约而至”。
在荒野之国的官方账号上,十分强调艺术性的表达,宣传园区内的艺术舞台和艺术设计,还为刚过去的火把艺术节拍了纪录片。
与此同时,这些艺术设施也成为了拍照出片的绝佳背景板。社交媒体上关联的素人内容,多是推荐机位、分享人像姿势,很少有对作品的自我解读和深度感知。
面临着这种建园初心和大众需求上的错位,荒野之国的态度是双线并行,不放弃艺术,也不拒绝与艺术没有多大共鸣的普通游客。
官号会把会拍的游客当“案例”,吸引大家在十一假期光顾这个不用人挤人、拍照体验好的景区。
![]()
回过头看,这场“艺术翻车”在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深深打上了网络传播复杂多变的烙印。
很长一段时间,在生活类平台上,荒野之国被列为丽江景区好评榜的第二名。
上个月初,热搜上的名目是“云南一景区把梁龙做成了千手雕像”,不少网友玩梗说这是“梁龙痛国”,遍地都是视觉冲击力超强的他的雕像。
这个月风评大变,景区方表示跟一些自媒体账号发布的视频有关。
部分自媒体通过滤镜和剪辑刻意渲染“恐怖”氛围,个别博主在转发扩散过程中未能充分核实背景,导致事实在传播链中失真,加剧了公众误解。
![]()
工作人员解释,作品以废旧物品拼装而成,原意为“破碎之美、重建之梦”,并非刻意制造恐怖效果。
他们坦言部分作品设计夸张,但强调晴天时蘑菇屋、风车等区域“拍照出片”,建议游客提前了解再前往。
这也就暴露出了景区运营中长期存在的矛盾。
当出片成为吸引人们前去游览的主要动力时,对文化背景的输出和接收、深度的双向互动,就大大弱化甚至隐身了。
走向大众后,这些艺术作品的受众是审美偏好、社会圈层、文化资本、认知水平等方面各异的人,他们必然会有不同的解读和反馈。
就比如“人体蜈蚣”,有人说它是“进击的巨人具象化身”,当然更多人难以接受这种艺术风格,觉得“san值狂掉”。
![]()
实际上这也是很多景区建设的普遍问题——网红化导向与文化播撒脱节。
因此很多人对此事的了解仅限于几张照片,并不清楚荒野之国的具体情况,却能“看图下结论”。
少数几个作品的风格扩展为整个园区的调性,标签先行,弥漫着“阴间风渗透”“就该关停”这样的定性指控。
多数讨论止步于“抬杠”,要把对面的人打成“油盐不进的反派”。你说氛围不错,ta甩出结论原来你喜欢丧尸风;你说世界需要多元,ta回怼那把怪诞雕像搬进你家。
景观只有依托着审美共鸣和文化语境时,传播才能有更多保障,降低舆情风险。
![]()
![]()
03
争议并不罕见
公共空间的解法在哪里
近几年来,公共艺术的出圈通常跟“审丑”有关,公共空间被批评沦为艺术家整活实验台和博眼球博流量的商业基地。
比如上海有商场放置“不雅”雕像被逛街民众认为“无美感、辣眼睛”,之后被移动到一家以艺术为特色的酒店。
上海美协副主席表示,其以扭曲而充满着力度的线条构成团块,放在合适的空间看有一定视觉效果。
国外也有很多引发舆论危机的先例。雕像作为最常见的艺术表达形式之一,在公共空间中直观、醒目,承载着创作者的价值和审美,时不时牵涉到暴力及色情隐喻、政治争议。
![]()
2020年芝加哥市中心格兰特公园的两座哥伦布雕像被拆除
矛盾冲突很难避免,不只是大众、小众间的分歧,毕竟大众审美和时代情绪也在不断交织变幻。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荒野之国目前的处理方法被认为稍显粗暴。
官方发公告称已对部分有争议的艺术作品进行了拆除,舆论持续发酵,不少人表示“拆掉作品不如建立对话”。
![]()
光明网发表评论,艺术创作的自由应该得到尊重,但“艺术的阐释”也不能缺席。
园方直接把争议性创作“抹去”,自行断开了与大众的沟通,既没有行使“阐释”的权利,也没有尽到作为公共空间来交流阐释的义务。
无论是行业专家还是网友,都给出了很多更加积极的应对办法,比如对景区进行“风格分区”并设置对应的年龄限制、增加警示内容的标注和作品解说。
过度“听劝”、把自己放在“知错就改”的位置上,有时候不是美德,而是对自我的阉割。
审美本无对错和高低之分,主动套上舆论的锁扣寻求安稳,跟“艺术”的原初创作动力相去甚远。
《新京报》快评强调,公共性会构成对艺术性的约束,景区在呈现前卫艺术时,有必要进行充分的语境解说和公众引导。
业内人士分析,公共艺术与纯粹的个人创作不同,当它置于公共空间并以商业产品的身份收取费用时,便具有了公共属性和商业契约关系,公众有捍卫公共空间权益和消费知情权的权利。
所以这不是“看不惯就别去”“谁爱看谁看”的二分法选择题,而是关乎每个人所能享有的公共空间的讨论。
弥补解说与导览机制的缺乏,减少因为认知断层或缺位引发的误读,比拆掉雕塑更具包容性和启发性。
![]()
![]()
而以上这些,都是前置思考不到位的事后纠偏。
北大社会学者于长江认为,艺术家运用手中的精英文化权力时要谨慎,创作时应考虑到社会效果。
以“草根艺术家”的身份认同行走于艺术界的乔小刀,在创建荒野之国的过程中,其实抱持着“共享与共创”的理念。
他发起了寻找100位有趣的人并赠送房子的活动,他只负责房屋外观,内部则由使用者自己定义。
乔小刀希望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成为“国王”,书写自己的故事,由此创造出了百余座造型奇特、各具魅力的小屋。
![]()
艺术创作不是自说自话,要和受众有更紧密的情感连接,那才真正吸引人、打动人。
乔小刀曾凭借着这一点让园区迅速冒头、被越来越多人和文娱圈看到。
从摇滚区的失意人发展到今天,好友梁龙的巨大雕像悬吊在众人头顶又撤下,他所能撬动的艺术文化资本早已远远高于普通观众。
在这种时候,更要审慎、考虑大众的需求和接受度。
“追求公共空间和谐不应以牺牲艺术探索的勇气为代价,创作自由也同样不能成为损害公共利益的借口。”
荒野之国的舆论风暴,给所有艺术创作者和公共景区提了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