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公司的生存困局:从特斯拉模式看懂行业未来十年
事实上,劳务公司不是做不了特斯拉的生意,而是做不了所有高利润客户的生意。可做不了高利润客户的生意又能怎样?答案是:未来10年内,这会让绝大多数劳务公司被淘汰。
2018年,特斯拉宣布要在上海建工厂时,劳务行业的头部公司就开始摩拳擦掌——对他们而言,比赚钱更重要的是,能服务“塔尖客户”,自然也就站在了行业的塔尖。但特斯拉上海工厂从投产至今,从未用过一个派遣工、外包工、临时工,所有员工都是自招,且主要通过自招成本最低的“内部推荐”渠道招聘。
2019年下旬,特斯拉上海工厂通过验收,直到相关负责人宣布正式测试生产并申请制造许可证、预计年底投产,所有人才相信它没开玩笑。当时不少人质疑:“一家纯外资公司,还是新厂,竟然选择自己招聘?也太天真、太不了解中国国情了,肯定要闹笑话。”
可当大家看到特斯拉开给普工的待遇时,一边惊掉下巴,一边大骂“不讲武德”:“你普工底薪5000+也就罢了,给普工买五险一金也就罢了,甚至还给家属买保险;强制加班不超过36小时也就罢了,搞做四休二制、当月薪水当月发也就罢了,还给普工发股权、发十三薪——你不是来招工的,是单纯来恶心我们的!”
结果是,特斯拉的岗位很快招满,甚至要用“秒光”来形容。当然,也有很多人不理解这待遇有什么特别,毕竟大多数看热闹的大众,从未在电子厂、服装厂、机械厂体验过,也不知道每月工作300小时是什么概念。有位曾在某电子厂工作过的特斯拉员工说:“以前工厂算上1万多的返费,薪资看似差不多,但工作时间和强度差太多了。现在有更多自己的时间,感觉自己活得像个人;以前在那个工厂,活得像条‘工具’。”
这时候大家才发现:“人口红利消失、快递行业抢制造业工人、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等说法,某种意义上都是瞎扯——年轻人只是不愿意进“专家们建议的那种工厂”罢了。
大众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毫无理由地谩骂和质疑,但作为服务业链条上的从业者,讨论“谁是血汗工厂”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我们更需要知道“为什么”。比如:如果其他工厂都效仿特斯拉,不就没有用工荒、招工难了吗?
答案很简单:绝大多数电子信息制造业,要的根本不是“稳定的人力”,而是“和订单高度吻合的潮汐人力”。说得再直白点:有活干的时候,人力要充足;没活干的时候,绝不养闲人,要“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这也是为什么劳务公司普遍选择服务电子信息制造业——如果一位人事经理能在生产旺季、客户急出货时快速补充人力,在淡季或订单完成后又能快速削减人力,在老板看来就已经非常优秀了。
很多人觉得这些企业“真坏”,“不需要劳动力时就一脚踢开,吃人血馒头”。但更多时候,企业(尤其是代工类企业)的利润本就被压得极低,已经到了“外科手术级”的精细程度,自己能掌控的变量,也就只剩下人力成本了。如果不对人力成本精细控制,很容易“白忙一场”。
代工厂的处境其实很矛盾:一方面怕因为人力短缺影响交货,另一方面又怕冗余人力增加无效成本。比如果链工厂,8、9月要为秋季新品备货,10、11月要为圣诞新年备货,整个三季度都在开足马力赶产能;可到了一二季度,就会进入淡季。这种情况下,“人力稳定”就等于“稳定亏损”。
相反,资产密集型企业怕的是“人力不稳定”,怕的是产能有波动。以特斯拉为例,现在订车交车周期普遍在16到20周,订单要等3到4个月,工厂需要全年无差别开足马力。这也是为什么马斯克曾裁员10%,却不包括上海工厂——上海工厂是核心产能区。
有人会问:“如果有一天iPhone也开始供不应求,需要排队几个月才能拿到手,全年都要开足马力输出产能,对人力的要求会不会和特斯拉一样?”答案是不会——苹果一定不会选择自有产能,而会继续选择代工。原因很简单:代工一部手机的利润,和代工一辆汽车的利润根本没法比;而且消费级数码产品的需求,本身就波动极大。
其实,一家公司乃至一个行业的生死,往往取决于和客户的关系:客户付你钱,是因为“他不能做到”,还是“他不划算去做”,或是“他不想去做”?
台积电做的,是大多数客户“不能做”的芯片;富士康、和硕、立讯做的,是客户“能做但不划算做”的手机组装;而大多数劳务公司做的,是客户“划算做但不想做”的风险承担——也就是用工风险承担。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制造企业会注册一家独立的劳务公司,用“左手服务右手”。有些劳务公司认为,企业客户找自己合作,是因为“企业自己招人费时费力,开发供应商、对接学校很麻烦”,可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企业要自己注册劳务公司服务自己?答案藏在“风险”里:如果社保入税真的强制执行,会怎样?
说到底,大多数劳务公司和客户的关系,确实是“客户不想做”的合作——而这种关系是最脆弱的,任何变动都会让劳务公司最先受影响。可怕的是,很多人不愿意相信自己和客户的关系如此脆弱。
接下来的十年,行业逻辑会很清晰:如果一家企业“产能比成本重要”,要从1万产能提升到10万,就会像特斯拉那样,选择自有团队;如果“成本比产能重要”,要从100块成本降到80块,就一定会像阿迪、耐克那样,离开中国。而劳务公司要想不被轻易淘汰,必须把合作关系维系在“客户不划算做”的层面。
当然,行业不会一夜变天:特斯拉的普工不用一个派遣,但中高端职位一直在用猎头服务;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火星也不可能明天就登陆。所有你以为的“突变”,都是因为疏于察觉每天、每月、每年的细微变化——也许你没意识到,但水确实已经在升温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