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 年冬,零下四十度的朝鲜半岛,美军遭遇到比气候还寒冷的惨败!3.6万联合国军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强大攻击下,被迫撤退300公里时,曾经叱咤太平洋战场的美军五星级上将麦克阿瑟,不得不宣告自己的“圣诞攻势”失败,他本人面临撤职和黯然离去的结局……
![]()
可短短三个月后,1951年1月,四星上将李奇微代替麦克阿瑟上任,亲自在美军作战战场实地考察,靠着一本记满“炒面袋笔记”的本子,指导联合国军把战线从三七线拉回三八线,与志愿军形成了拉锯战。
在电影《志愿军》三部曲,用镜头戳破了当时美军五星级上将麦克阿瑟,与四星级上将李奇微的差距,不是在头衔上,却是藏在战场 10 公里外的指挥室里。今天,我们就从历史事实出发,揭开这两位美军统帅在能力上之区别。
一 麦克阿瑟的败局:被狂妄冲昏了理智的判断力
1 麦克阿瑟狂妄的性格
麦克阿瑟给世人的经典形象,都是叼着烟斗、墨镜遮眼的傲慢神情,这精准复刻了一位名将的性格底色。麦克阿瑟乃军人世家出身、二战在太平洋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的美军统帅,五星级上将。
![]()
当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之后,为了对付北朝鲜军队,他指挥联合国军在仁川成功登陆,迅速推进了三八线以北。
美军的节节胜利,令麦克阿瑟自信又狂妄无比。于是,他扬言到:
“如果中国军队渡过鸭绿江,我将用空中力量把他们炸回石器时代。”——麦克阿瑟对记者的原话(《纽约时报》,1950年10月)
甚至麦克阿瑟在日本东京司令部还放言:“发动圣诞节总攻势。”
然而,就是这一句豪言,暴露了麦克阿瑟本人的致命性格缺陷——轻敌!就是他的狂妄性格缺陷,造成联合国军在志愿军入朝后的惨败!
![]()
当时新中国的积贫积弱,麦克阿瑟一直低估中国出兵的决心和能力。尽管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多次发出警告,称“中国可能大规模介入”,但狂妄的他却一直断然否定:“中国人不会参战,他们不敢。”
麦克阿瑟甚至公开对记者说:
“战争将在两周内结束,士兵们可以回家过圣诞节。”
2 美军的惨败
可是一切都给麦克阿瑟打脸!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秘密入朝,发起第一次战役。之后,志愿军势如破竹,将“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击退至清川江以南。根据美国陆军战史《U.S. Army in the Korean War》记载,抗美援朝的一、二战役美军伤亡 2.4 万人,含 8 集团军司令沃克在溃逃中翻车身亡。
![]()
沃克
麦克阿瑟的“圣诞攻势”顿时沦为笑柄。他最擅长的战术,就是将部队分散成孤立的纵队,长驱直入朝鲜北部险峻的山地,但这一切为志愿军最擅长的迂回、分割、包围战术创造了绝佳条件。
之后,在1950 年 11 月 25 日,志愿军西线在朝鲜冬季的漫天飞雪中吹起了反攻的冲锋号角,不到一天就势如破竹撕开了“联合国军”的战线缺口。当美军第八集团想强迫突围的时候,志愿军就先于敌人五分钟,抢先占领了战略要地三所里、龙源里,在松骨峰战役中以血肉之躯建筑起了战略防线。
于是,当美军动用强大的战机和炮火,把这一块阵地炸成火海时候,依然无法突破这一块高地。在第二次战役结束时候,志愿军通过穿插、夜战、运动歼敌等战术,将“联合国军”溃退300公里,收复了平壤,这也是美军遭遇到了“陆军史上最大的败绩”。
![]()
可以看到,麦克阿瑟对情报的漠视,以及对志愿军对手的轻视,这也是第一次战役和第二次战役惨败的直接原因。
3 被撤职的麦克阿瑟
麦克阿瑟的豪赌,就这样彻底破产了,他被杜鲁门将军调离了朝鲜战场。之后,在1951年4月,由于他屡次公开发表反对华盛顿政策、擅自威胁使用核武器的言论,令杜鲁门总统最终忍无可忍,下令将其解职。
所以,在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中,麦克阿瑟的形象被塑造得非常富有象征性。他蜗居在远离朝鲜战场的东京司令部,看着沙盘,举止优雅又脱离战场的实际。在麦克阿瑟运筹帷幄的姿态中,恰恰也是反映他对前线战场上的真实状况缺乏认知。就是这一种信息壁垒的存在,使他不知道士兵正在零下40度的严寒气候中,面临敌人战斗意志如何坚韧?
![]()
因此,美国官方战史《U.S. Army in the Korean War》为此总结:
“麦克阿瑟严重的战略判断失误,源于他对亚洲战场的认知脱离现实,导致他在军事与政治双重失败。”
二 李奇微:用“笔记本”和“地毯”打仗的务实者
1 李奇微的务实作风
与麦克阿瑟张扬高傲的个性不同,身为四星上将的李奇微是一个“稳健的棋手”。电影中的李奇微,穿着皱巴巴的美国军装,脖子上挂着手雷,一副军人随时准备战死沙场的形象,这与高调的麦克阿瑟形象了鲜明的对比。
![]()
李奇微
李奇微的性格,使他成为一个冷静、务实的战场观察家。在接受麦克阿瑟留下的美军士气低落、防线崩溃的烂摊子时候,就亲自对美军和志愿军的作战情况做实际了解。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深入前线,了解溃败部队的状况,甚至乘坐侦察机飞越战线,了解一线作战的情况。
当时,李奇微每天亲临美军作战的前线,与基层士兵同吃同住,给冻伤的美军士兵发放手套,用实际行动消解“月亮属于中国”的心理阴影。他还坚决杜绝作战时候的政治干扰,当有属下提议引入台湾的蒋介石军队作战时候,他当场勃然大怒拒绝。这一种“纯粹军人” 的作风,迅速凝聚了军心,提高了美军的作战力。
2 识破 7 天死穴:磁性战术的玄机
之后,李奇微亲自翻阅志愿军作战的记录,研究志愿军的战士特点,亲自钻进后勤仓库,翻看美军发现的志愿军后勤仓库,从炒面袋和弹药箱的分布中,敏锐发现了志愿军作战时候的的“礼拜攻势” 短板,一切如他在回忆录中写道:
![]()
我很快发现,中国人的后勤主要依靠人力运输,弹药和粮食的补给只能维持7-10天。一旦志愿军的攻势超过超过7-10天这个周期,由于缺少粮食弹药的供给,战斗就会自动停止”
于是,这个被麦克阿瑟忽视志愿军作战的细节,成为李奇微制定战术的核心依据。他在日记中写道:
“中国人的勇敢令人敬畏,但他们的补给线是致命的短缺。”
于是,李奇微总结,由于志愿军人力后勤运输的缺陷,攻势只能维持七天,也就是一个星期礼拜左右。根据这个缺陷,李奇微就制定针对志愿军的全新作战战略,那就是诱敌深入,消耗其后勤,以机械化部队反扑,达到歼灭之目标。
![]()
3 磁性战术
这个战略理论,也就是李奇微的“磁性战术”:当志愿军发起进攻时候,美军后撤20公里,借此脱离志愿军的打击范围;在七天之后,当志愿军补给耗尽时候,再以机械化的装甲部队反扑。
同时,李奇微命令美军在进攻时候,梯次抵抗、节节后撤,消耗志愿军的锐气和补给;待志愿军的攻势衰竭时,立刻投入预备队进行猛烈反扑,并用绝对优势的炮火(所谓的“地毯式轰炸”)覆盖战场,给志愿军致命性的打击。
4 绞杀战的空中封锁行动
配合李奇微“磁性战术”的,就是发动代号为“绞杀战”(Operation Strangle)的大规模空中封锁行动,就是美军凭借绝对的制空权和火力优势,集中轰炸朝鲜北部的铁路、公路、桥梁,企图切断志愿军的物资补给,让志愿军在缺粮缺弹的情况中,自我溃败。
![]()
李奇微能够实施“绞杀战”的空中封锁行动,依赖的是美军在空中绝对的霸权。在李奇微的指导下,1951年美军动用 80% 的作战飞机轰炸志愿军运输线,当时志愿军的空军队伍在苏联空军的指导下,虽然能创造王海大队“击落 5 架敌机零损失” 的奇迹,但整体实力仍难以完全保障补给通畅。
因此,就是后勤压力的存在,使志愿军作战不得不从“运动战” 转向 “阵地战”,客观上给了李奇微稳住美军防线的机会。
5 扼杀志愿军的夜战
李奇微在发觉志愿军后勤运输短板的时候,也发觉志愿军倾向于夜战,也就是“月圆攻势”(倾向于在月夜发动大规模攻击)。于是,针对志愿军擅长夜战的特点,李奇微强化了照明弹和探照灯的使用,并在公路干道部署装甲部队形成推进面。他甚至下令指挥官们品尝志愿军的炒面,理解对手的生存极限。
![]()
三 美军的反扑和拉锯阶段
1美军的反扑
于是,在李奇微上任没多久的1951年1月,在美军和中朝军队的第三次战役中,美军的“磁性战术”使作战英勇的志愿军,虽然能迅速突破“三八线”,最后却因后勤补给的中断,被迫暂停进攻。
之后,李奇微没有死守,却是有序后撤,同时保留强大的预备队。当志愿军后勤补给耗尽,战线拉长的时候,他立即指挥美军发动了“霹雳行动”(Operation Thunderbolt),利用美军机械化的作战优势。
这样,“你进我退,你退我进”拉锯战之中,志愿军原本的“零敲牛皮糖”的战术难以奏效,自然攻势被打压。美军和志愿军的战线,就稳定在“三八线”附近。
![]()
在第四次战役中,中朝联军虽然重创联合国军队,但李奇微特意把善于逃跑的南朝鲜军队放在第一线,美军作为战略预备队。李奇微就是借助于“借刀杀人”的战术,不仅减少了美军的伤亡,也稳定了战局。
同时,李奇微还利用美军强大的军队武器优势,不再追求全线进攻,却是选择在关键地段,用精锐部队和强大的火炮、空军和后勤上优势,与志愿军展开拉锯式的阵地争夺,不断给志愿军施加压力。
2 谈判的拉锯战
因此,在第四次战略中,志愿军也没取得战略性突破。在第五次战役后,经过双方一番激烈的较量,战线基本都稳定在三八线附近。于是,在1951年7月开始,就进入了长达747天,历经158次大会和733次小会,边打边谈的拉锯战……
![]()
需要指出,李奇微的“逼平”绝非胜利,他接手时候,“联合国军” 已溃退至三七线,而停战时战线重回三八线,联合国军不能再进一步,这本身就是志愿军的战略胜利。
3 美军在谈判协定上签字
在电影《志愿军·浴血和平》中,观众们也看到在李奇微的“磁性战术”指导下,上甘岭战役的炮火密度达到每秒6发,志愿军战士在1平方米的阵地上承受4000发炮弹的轰炸仍坚守不退。就是志愿军这一种超越物质条件的战斗意志,令美军的“磁性战术”最终只能维持僵局,无法彻底击败志愿军。由于志愿军的浴血奋战,使美军最终在1953年7月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承认了自己的失败。
这一切,如美第 2 师 20 团团长弗里曼的感慨:“他们不再是同一批中国人了!”
![]()
麦克阿瑟的狂妄惨败,然后到李奇微的务实对峙战略,本质上是美军从 “轻视傲慢对手” 到 “正视对手” 的转变,幕后乃是中国军队的强大,值得令美军作为对手看待,这一切都是志愿军用血肉之躯证明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乃是不可战胜的!”
结语
以下是麦克阿瑟和李奇微的相比较
![]()
对比五星上将麦克阿瑟,以及四星上将李奇微,我们可以获得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骄兵必败,唯独善于学习,尊重对手,才能稳住局势。
我们从电影《志愿军》系列中,可以想象当美军将领在停战协议上签字时候,也许会想起了松骨峰上烧焦美国的钢枪,令美军不能再进一步……
由此可以总结:李奇微赢得了战术,却没赢过穿着单衣啃冻土豆的志愿军。电影里那句‘月亮属于中国’的美国老兵叹息,恰是注解这一切的最好答案:武器能决定战役输赢,却永远打不垮中华民族的觉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