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园里
他们一起探索教育学的真谛
毕业后
他们先后奔赴兰州大学
以“教育者”的身份扎根于此
清华大学教育学院(原教育研究院)
毕业的三位博士
罗杨洋、耿乐乐、杨冬
怀着教育报国的坚定信念
把知识的火种播撒在西北大地
![]()
让我们一起走近
“报国清华人”系列报道
共同感受清华人在各行各业
服务国家和人民的拳拳报国志!
清华人扎根兰大
三位老师交出亮眼答卷
从清华园到兰州大学
他们怀揣初心、各展所长
杨冬深耕未来工程教育
致力于补齐西部教育短板
耿乐乐聚焦工程实践
专攻产教融合
罗杨洋搭建教学平台
探索“双肩挑”育人模式
他们正以不同姿态
在兰州大学的讲台上书写精彩的教育答卷
![]()
杨冬作为新生班主任参与迎新工作
2024年从清华毕业的杨冬
已在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
(以下简称:高教院)
任教一年
于他而言
这片土地不仅是传道授业的讲台
更是他践行教育理想的一方天地
杨冬迅速转换身份
以青年教师的身份扎根于讲台之上
聚焦西部高等教育振兴
和未来工程教育发展
打造师生共学的天地
![]()
耿乐乐参加学术会议并作报告
耿乐乐是杨冬同课题组的师兄
2022年从清华毕业后
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
入职兰州大学
课上,他将课堂主动权交予学生
以跨学科思维引导学生大胆探索
课后,他深耕教育管理与工程教育领域
用质化与量化结合的方法
剖析教育核心问题
以专业与热忱成为学生信赖的“引路人”
![]()
罗杨洋主持兰州大学高教院2025级研究生迎新典礼
教育是一场“向下扎根”的修行
2021年从清华毕业的罗杨洋
入职兰州大学
开启执教生涯的同时
也带去了清华“双肩挑”传统
身为兰州大学高教院的
副教授、副院长
他兼顾教学、科研与行政管理多项工作
以“组织需要就挺身而出”的行动
做“又红又专”的同行者引路人
清华大学教育学院的三位博士
在高等教育领域找到了自己的坐标
这正是清华人
“立大志、入主流
上大舞台、干大事业”的生动写照
初心如磐
清华园播下育人种子
![]()
杨冬(左)在博士论文答辩会上与导师林健合影
杨冬出生于教育资源贫瘠的陕西农村
“知识改变命运”
是他成长过程中最常听到的话
高考后他被兰州大学教育学专业录取
人文与理工的深度融合
丰富的研究议题
广阔的应用前景
共同构成教育学对他的独特吸引力
博士阶段
杨冬师从清华大学教育学院林健教授
导师“顶天立地做科研”的殷切叮嘱
让他把目光投向“工程教育智能化”
面对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的冲击
他用前沿研究回应
“如何培养适应未来的工程人才”的
时代命题
回望这段求学与科研之路
杨冬感慨道
“清华教会我
科研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
要能解决国家需要的真问题”
![]()
罗杨洋(中)在博士论文答辩会后与答辩委员合影
罗杨洋的从教初心
是在职业转型、学术探索
与教育价值认同的交织中逐步沉淀成型的
在清华读博期间
实验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
是他日常的真实写照
但他的研究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本硕阶段攻读软件工程专业的他
博士期间转为教育学方向
从理工科到教育学的学科思维转换
不仅让他屡屡碰壁
更让他经历了“4年换4个研究方向”的波折
后来
罗杨洋的导师
教育学院韩锡斌教授的一句
“人生就是不断在制定计划
执行计划和总结经验的过程中迭代推进”
让陷入迷茫的罗杨洋豁然开朗
此后他围绕教育技术学
这一“工科+教育”的交叉领域
深入探索混合教学成绩预测
学习分析系统等方向
他笃定地说
“用技术让教育更公平
就是我要做的事”
![]()
耿乐乐作为博士毕业生代表在学院毕业典礼上发言
耿乐乐在本科期间专注学习理论
对真实工程领域的认识和实践比较少
导致工作后存在“学用脱节”的情况
一次偶然的机会
他浏览到
清华大学教育学院林健老师
在工程教育领域的研究论文
感到兴奋不已
当即决定寻找工程教育的答案
在教育学院读博以后
他跟着导师深入企业调研人才需求
从最初只能看到问题
到后来能提出对策
他终于理解
“教育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播撒理想
接力传承赴西部
三人虽不是同一时间博士毕业
却不约而同选择了兰州大学
这不是“一时冲动”
而是清华人践行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担当
![]()
罗杨洋博士毕业照
罗杨洋与耿乐乐在清华求学时
便常交流对未来的规划
两人都对西部发展有着浓厚兴趣
在罗杨洋看来
西部不缺技术
缺的是“把技术用在教育上的人”
在清华读博期间
导师韩锡斌、程建钢跨学科背景的经历
让他意识到
交叉学科人才在欠发达地区更能发挥作用
他曾在甘肃工作三年
兰州让他更能平衡“科研、教学与家庭”
这个选择于他而言
是“国家战略需求与个人发展的结合”
![]()
耿乐乐于博士毕业典礼现场留影
硕士阶段就读兰州大学的耿乐乐
对这片土地有着特殊的情感
读博期间
他就常与杨冬聊起兰大的校园往事
这份独特的“回忆连接”
让他们都对回到母校任教满是向往
一批批清华人赴西部工作的择业选择
让他和杨冬形成了共识
“回到西部不是‘吃苦’
而是追随榜样、延续传统”
耿乐乐认为
西部高校最缺
能打通校企合作堵点的人
“我在企业工作过、在清华学习过
刚好能做这件事”
![]()
杨冬身着博士学位服在学校图书馆留影
在西部求学20余年的杨冬
去年也追随两位师兄的脚步来到兰大
博士期间
他就多次听罗杨洋、耿乐乐讲述
西部教育的现状与潜力
两位师兄的选择
也坚定了他回西部的决心
“这里有太多教育问题值得研究
有太多学生需要优质教育”
如今
在兰州大学工作的三人
虽研究方向各有侧重
却时常聚在一起交流教学经验
越来越多的清华人正循着他们的脚步
让知识的力量在祖国大地上澎湃涌动
更多报国清华人的成长故事
我们将继续为你讲述
来源 | 清华大学
统筹 | 吕婷
文 | 杨滨华 张乐晗
排版 | 吕纯华
编辑 | 黄思南 王志雄
图 | 受访者提供
责编 | 苑洁
审核 | 刘蔚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