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和恩害,其实都是一念之转?因为心不在世界中,世界在心中!

分享至

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人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这是哲学的三大根本问题,今天咱们就来细细讨论一下,我也借用咱们古人的智慧,来给大家全新的视角。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生就是死的根源,死也是生的根源。人一出生,就开始入死,同样的,人一死,就开始入生。生死的本质,就是一个圈,一个轮回。就好像蛇头咬着蛇尾,谁说尾巴不是头,谁又能说头不是尾呢?

蛇头咬蛇尾



人是如何走向死亡的呢?是因为人认为自己正在生。认为有生,所以才会有死。若本来无生,何谈死?所以,有一个境界,就是无生法忍。这就是生者,死之根。

人心死,真心生。死者,生之根。凡心生于物,心即死之。凡人的心都是着于物,执迷于物,死在对物的追求上。

而人若能死心,不着于物,道心才能活,那才是真正的生,才是摆脱了过往的定势,走向了真正自由自在的生。这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住而生心



没错,其实人都是活在固定的模式里,而驱动着这种模式的,正是人固有的习气和欲望所产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样状态下的人,看似活着,但活着的所有表现,都是被惯性推着的,好像有一根命运的绳子牢牢绑着,走向既定的轨道。想要摆脱这种宿命,只能活过来,跳出来,超脱出来,别无他法。

固定轨道里,无法逃避的列车



所以,什么是生,什么是死?对立又统一,就好像阴和阳,看似矛盾,实则互相变化,互相依存。正所谓,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生活何尝不是死的过程?死亡何尝不是生的准备?

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恩从伤害而生,伤害从恩中生。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之非祸。凡夫眼中的得失和善恶,都是一种妄想而已,恩和害本来就是阴阳两面,不断在变化着的,从来没有一个真正好的,或者真的坏的事情,这就和道德经里的道理是一样的,高低相成,长短相形,对立而统一。

就说我们呼吸的氧气,这氧气让我们得以生存,给氧气这是恩。但同时,也是氧气让我们的身体氧化,衰老,让我们腐败进而死亡。所以,这份恩情同时也是害。

氧气也是人的死因



善恶更是如此,一对情侣吵架,女方的闺蜜会觉得,你男朋友真的太不是东西了,怎么这么可恶。但是,当闺蜜了解男方的情况后,发现男方好优秀啊,要是我男朋友就好了,看女的就不顺眼了。这女的真可恶,浪费了这么好的男人。

所以我们会发现,人对于外界的判断,是带着立场的,所谓的恩和害,善和恶,只是一种立场的变化而已,就好像在美国人眼里中国是恶魔,中国人眼里美国也是魔鬼。而且这种判断还会随着情势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死在美国的甜甜圈



例如,当一个中国人不得志的时候,他选择润到美国,那时候,他会反过来觉得美国是天堂,中国是恶魔。但是中国和美国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呢?成年人不分善恶,只是观察,不做判断,无有分别。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愚人妄图以学习天文地理而成圣,而我以日用常行事事物物的对机而成就智慧。

愚人,就是没有真知的人,他们最喜欢干的就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博穷经史,深究阴阳,希望能从中获得知识,并认为只要知识足够多,那就能得到真理。朱熹是这么教的,王阳明在小的时候信了,然后格竹子把自己格晕过去生了场大病。

王阳明格竹



庄子嘲笑那些想学知识的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人那点寿命,想穷尽知识,到死都没戏。而且这些东西,都是“圣人之绪余,鱼兔之筌蹄”,本来就是一种衍生品,好像抓鱼的网,打兔子的机关,只是一个梯子,是道的影子,并不是道本身。

所以禅宗才会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因为人就是容易着相,容易落在文字上,把本来口传心授的东西,变成了文卷,而得到文卷的人根本不知其中真义,法脉就断了,传下来的就是几张纸而已。所以孔子也承诺要:述而不作。但后世他的弟子违背了孔子的精神,留下语录笔记即论语,让孔子的文字被歪曲,断章取义。儒家由此成为了帝权的附庸,不知道孔子泉下有知,会不会气死。

述而不作的孔子,被弟子偷家



庄子里有一个故事,说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做车轮,轮扁看到桓公读书斗胆问桓公在读什么?桓公说在读圣人书,轮扁问桓公:圣人在乎?桓公说:圣人已经死了。轮扁就讥讽道:然则公之所读,古人之糟粕也。夫嗜糟粕而自谓之真味者,何足与言心之微妙哉。

不传之妙,得之于心。根本不是文字所能给予的, 而且失去了当时的语境,当时的心境,刻舟求的剑,怎么能让现在读者的心,真的有所感动,而真正触发那个微妙呢?世尊拈花,迦叶微笑。你能用文字记录下来吗?你用文字写:世尊用食指和中指拿起一片花瓣,含情脉脉看向迦叶,然后迦叶桃花眼翻飞,嘴角上扬四十五度,翘嘴三十七度,如此即可开悟,希望后世学者多加练习。

拈花给你,笑



信不信后面真的会有人去学?如果真的有人落了文字,那真的会有聪明鬼来模仿的。毕竟在他们眼里,世界就是一些现象,他们不理解真心。

观流而忘源,执末而弃本,穷年不反,不亦愚乎?

人就是喜欢追求美丽的流水,但却忘了源头,拿到末端忘了根本。就好像让你找月亮,你却找到了月的倒影,让你找树干,你却找了一堆树枝。树枝再多也不是树干,影子再多也不是月亮。看了再多世界,也不会明白道是什么。

哲,知也。圣,至哲也。愚,不哲也。

时物文理者,生化之源,缘起无性。

学习天地文理的人,认为外面有个天地,所以要去学,要去研究,才能得真知,于是就外求。就好像王阳明开始时一样,后来王阳明也觉醒了,他说心即理,本自具足,莫向外求。

从此他开始了内求,世界根本不在外面,世界在心里。记得楞严经里有个故事,七处征心。阿难到处找心,皆不可得。为何?因为心不在世界里,恰恰相反,世界在心里。觅心了不可得,吾与汝安心竟。这就是神光和达摩的对话,也是禅宗在华夏的缘起。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