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戏必须改!”
“我们哥哥的角色不能这么卑微,要把反派的高光时刻全部移植过来。”
导演盯着被改得面目全非的剧本,手指微微发抖。
这已经是不知道多少次大规模修改,原本精心设计的剧本早已支离破碎。
去年某部都市剧拍摄期间,就发生过这样一幕。
主演自带的“剧本医生”团队直接在片场架起办公桌,实时监控每一句台词。
只要觉得不够“伟光正”,就当场要求重写。
![]()
“我们就像在帮别人代工。”该剧编剧无奈地说。
“自己的作品,却被整容成了陌生模样。”
![]()
更荒诞的案例还发生在一部历史正剧中,某年轻演员的团队。
要求将角色的就义戏份全部删除,理由是“影响后续商业代言”。
![]()
最终这个本该壮烈牺牲的角色,竟被改成“隐居山林”的结局。
这些看似匪夷所思的乱象,正是林永健在《人民日报》撰文批评的现象。
![]()
近日作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的林永健,直接撕开了娱乐圈光鲜表象下的暗流。
为什么资方会容忍这样的行为?
![]()
一位制片人算了一笔账,启用顶流演员虽然要接受其团队的种种要求。
但能轻松拉来数亿投资,视频平台的收购价也能翻倍。
![]()
“这是个简单的数学题。”他坦言。
“妥协可能损失艺术口碑,但不妥协很可能血本无归。”
![]()
在这条畸形的产业链上,每个人都成了共谋者。
演员需要“高光人设”维持商业价值,资方需要“流量保证”确保投资回报。
![]()
至于平台则需要“明星效应”拉动会员增长,而被牺牲的永远是写剧本的编剧。
在某个古装剧剧组,导演曾经连续三天拒绝演员的改戏要求。
![]()
第四天,制片人拿着违约金合同找到了他。
“要么妥协,要么走人。”
![]()
导演最终选择了沉默,而这不是个例。
很多有艺术追求的创作者,都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
更令人忧心的是,这种风气正在形成恶性循环。
新人编剧入行,就被灌输“演员满意最重要”的观念。
![]()
资深编剧则开始自我审查,提前把角色往“安全区”里写。
《觉醒年代》的导演张永新,在创作初期就立下规矩。
![]()
任何演员不得自带编剧,所有剧本修改必须经过编剧团队同意。
这条铁律,最终成就了豆瓣9.3分的经典之作。
![]()
同样《漫长的季节》团队,也坚持“剧本中心制”。
主演秦昊为了贴合角色形象,主动增重、学习当地方言。
![]()
这种对艺术的敬畏之心,与那些忙着改戏的演员形成鲜明对比。
根据《2023中国剧集市场报告》,评分超过8分的剧集中,91%都严格遵循原创剧本创作。
![]()
观众为好内容买单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在行业自律方面,越来越多的制片公司,开始在新合同中明确“禁止非创作性改戏”。
![]()
某知名影视公司甚至设立了“剧本保护基金”,专门应对演员方的无理要求。
在平台方,爱奇艺、腾讯视频等都在调整采购标准,从“唯流量论”转向“内容为王”。
![]()
劣迹演员、胡乱改戏的团队正在被列入合作黑名单。
而对于创作者来说,最好的反抗就是拿出叫好又叫座的作品。
![]()
《繁花》剧组耗时三年打磨剧本,王家卫导演对每个细节的精益求精。
证明了真正的好作品,从来不需要向流量妥协。
![]()
在某电影拍摄现场,最近发生了这样一幕。
年轻演员提出要带编剧进组,却被经纪人制止。
![]()
“别重蹈某某的覆辙。”经纪人提醒道,“去年他就是因为乱改剧本,现在好项目都不找他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