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曾有为
来源 | 品牌观察官(ID:pinpaigcguan)
![]()
引言:烘焙行业的“冰火两重天”。
卷不动了!上海又倒下了一家网红烘焙店。
从今年6月“欢牛蛋糕店”跑路开始,烘焙行业就像是开启了多米诺骨牌,一个接一个倒下。
曾经排队火爆的网红烘焙店,如今一个个门可罗雀甚至直接拉下卷帘门。
![]()
2025年的烘焙赛道,不是收缩战线就是倒闭关店。
据窄门餐眼数据,截至今年9月16日,全国烘焙门店数约有31万家,近一年新开店数28588家,净增长门店数-70491家。
也就意味着,近一年里有近10万家门店“消失”在了行业动荡里。
而这次砸中的,是一家主打仙豆糕单品的“姜先生仙仙豆糕”品牌。
近日,在社交平台上,有上海网友发帖称,姜先生仙仙豆糕门店全关了。
![]()
当年,姜先生仙仙豆糕凭借着“仙豆糕”这个网红爆品,曾引发了一轮轮的排队潮,可如今也难逃这一波行业洗牌潮。
如今的烘焙行业在“内卷”中寻找生存法则。
![]()
门店全关!成也网红,败也网红
9月初,没有任何预兆,也没有任何告示,上海的“姜先生仙仙豆糕”门店全部关停,打了消费者一个措手不及。
根据企查查的显示,姜先生仙仙豆糕所属的企业西安倍鲜美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已经于7月29日新增了注销备案,目前仍在走注销流程。
![]()
从2019年诞生,到2025年关店,没能撑到“七年之痒”,这家网红烘焙品牌终究还是走到了“绝路”。
2019年6月6日姜先生仙仙豆糕第一家门店正式营业,品牌的起始离不开仙豆糕这款网红单品的爆发。
![]()
2017年左右,网络上刮起了一阵仙豆糕之风,这个源自老北京的传统美食,开始在网络走红。
仙豆糕,也叫“虎皮饽饽”,源于老北京的“豌豆黄”,外皮像老虎皮,四四方方的。
![]()
其是用黑豆、绿豆、雪山黑肾豆、花豆、花生豆这五种豆类混合而成的。
仙豆糕之所以叫这个名字,还有它的历史典故。
明朝时,有一个家境贫寒的书生,因为考试一次次失败,每天垂头丧气。他的妻子为了鼓励他,用绿豆、小豆、黑豆、花豆等给他做了模样方方正正,像宝斗一样的食物。
书生受到了感动,振奋起来,最后中了状元。
后来有一天朱元璋食欲不振吃不下东西,状元就把这个宝斗饼献了上去。朱元璋吃完之后大赞:“如此美味怎能叫此名,不如叫仙豆糕。”,于是,仙豆糕名字便由此而来。
![]()
2018年,短视频风头正盛,仙豆糕因馅料搭配丰富加上口味浓郁,让它在短视频的东风下一跃成为网红小吃。

2018年末,这股炫风便如野火燎原般一路烧遍北上广到江浙沪,甚至杀进网红烘焙圈的C位,各地名店都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
姜先生仙仙豆糕正是在这股热潮中诞生的。
借势这款网红大爆品,姜先生仙仙豆糕的经营也是顺风顺水的,门店经常大排长龙。

不到几年的时间,截止2021年5月1日品牌就已开业十余家直营店,而且都是在环球港、大悦城、来福士、上海万达等这些中高端商场里。
2021年,资本的加持,让烘焙赛道达到了空前的火热,也是在这一年,网红品牌层出不穷。
而定位国风、年轻人群体的新中式烘焙更是成为了投资人眼中的“香饽饽”。
2021年1月,虎头局获得了红杉中国、IDG和挑战者资本投资的Pre-A轮投资,彼时其门店不足10家。
![]()
仅半年后,虎头局宣布完成近5000万美元A轮融资,GGV纪源资本和老虎环球基金(Tiger Global)联合领投,老股东红杉中国、IDG、天使投资人宋欢平跟投,在第二轮融资完成后,虎头局的估值达到了18亿元。
彼时的烘焙赛道,仿佛让人看到了黄金时期的茶饮行业。那时候的资本用真金白银投票,坚信中国会诞生出下一个烘焙界的喜茶。
然而,这场狂欢的背后也暗藏危机。
2022年起,行业洗牌加速。虎头局关闭成都、重庆共5家门店,北京的多家门店也只有一家显示正常营业状态。
![]()
![]()
姜先生仙仙豆糕也在这场洗牌中,无法独善其身。
行业竞争加剧,品牌降价内卷与盲目堆砌产品,让网红烘焙品牌的寿命急剧缩短。
有人说,这个行业“五年一洗牌”,而如今,在当下这个速度似乎更快了。
“网红”易,长红难。
这句在消费赛道屡试不爽的铁律,在烘焙行业尤为扎心。
当资本退潮、消费者祛魅,那些靠“排队营销”“爆款收割”堆砌的繁荣,终将暴露出产品力薄弱、供应链脆弱、品牌沉淀缺失的致命伤。
![]()
网红烘焙的“速生速死”密码
姜先生仙仙豆糕的倒下,不是孤例。
那些曾经被资本和流量托举的“甜蜜生意”,正陷入一场静默的洗牌。
8 月初,浙江瑞安地域连锁品牌“烘派世家”宣布停业,品牌在那则停业通知中无奈写道“受市场环境与资金压力双重影响,门店已难以为继。”
![]()
从年初尝试重装门店焕新形象,到发放会员卡等方式试图回笼资金,但是,所有自救动作仍未能阻挡闭店的结局。
时间再往前推,7 月,泉州烘焙品牌“向阳优焙”被曝一夜之间关停所有近 20 家门店,闭店速度之快令人咂舌。
同期,上海的“珍糕兴”最后一家门店关闭。
这个曾在沪上开出十几家门店的糕点品牌,7月在上海的最后一家店落下卷闸,至此全国仅存7家门店维系运营,曾经的区域优势已褪成零星火苗。
![]()
而这些品牌闭店的背后存在多重共性原因。
在产品方面,毫无疑问烘焙行业的同质化非常严重,不管去到哪一家品牌门店,几乎都可以看到一样的产品。
很多门店的核心产品,因技术护城河薄弱沦为行业“公共产品”——其原料配比、工艺流程被竞争对手快速复刻,产品迭代周期从半年缩短至45天。
而这对品牌来说非常考验供应链能力,因为这种极致效率背后是高昂的试错成本。
![]()
在营运层面,网红品牌的“流量陷阱”愈发明显。
部分网红品牌初期凭借亮眼营销迅速打开市场,但在扩张过程中,缺乏足够的运营能力与产品力支撑。
它们过度依赖种草达人带来的“打卡红利”,却忽视构建用户复购体系,导致后继乏力,难以维持前期热度。
大部分消费者在起初都是抱着尝鲜心理购买,当打卡热潮过去,缺乏持续吸引力的店铺很快会面临客流锐减的困境,复购率难以维持,生意自然难以长久。
![]()
而从定位上来看,很多品牌为了维持“网红”人设,更是不惜承担高昂代价,比如在商场的黄金位置开设门店,这些地方装修成本动辄数十万。
![]()
再加上人工、原料等开支,结果最后一算账发现,还不如打工的,连本都没有回来,就已经被高昂的运营成本压垮,最终只能关门大吉。
尤其是当资本停止输血,90%的高端网红店现金流都会断裂。
![]()
从“流量收割”到“价值深耕”
当然,烘焙市场虽然洗牌加剧,但是这个市场永远有机会。
反观存活超10年的品牌,如鲍师傅、泸溪河等长青品牌,它们都是通过高频推新保持新鲜感、扎实把控好成本、注重产品品质等运营方式,在烘焙赛道稳健前行。
![]()
其中鲍师傅更是把脚步迈向了海外,今年5月11日,鲍师傅新加坡海外首店开启试营业,当天店外,便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开业首日,鲍师傅以近9万元的战绩,打响海外第一枪。
![]()
鲍师傅的创始人鲍才胜提出了“五年结论”:要求公司提前五年布局,开发和创新出更加适合年轻人的产品,想好未来要做哪些创新,做好预案,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见,烘焙的本质不是网红经济,而是供应链效率与产品创新的持久战。
烘焙行业的终极命题,更不在于制造多少排队奇观,而在于回答一个本质问题:消费者凭什么为溢价买单?
当行业褪去网红滤镜,那些真正构建起“产品-供应链-用户”铁三角的品牌,方能在红海中开辟出长红航道。
![]()
姜先生仙仙豆糕的关店,是烘焙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精细化运营的必然阵痛。
当网红的标签和营销的噱头褪去,品牌需回归产品本质——用可持续的供应链支撑创新,以真实的价值满足需求。
未来,烘焙行业的赢家或将属于那些既能“卷”出效率,又能“烘焙”出温度的玩家。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