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文化报道 记者 张嘉玉】10月16日,由由北京市文联、北京出版集团主办的“七十五载文联路·百卷匠心非遗情”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出版百卷成果总结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北京非遗丛书编纂工程自2012年开始启动,至今已出版100本,内容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技艺、民俗等10个类别。它初步构建了系统的“非遗文化基因库”,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研究提供了丰富且详实的资料支撑。同时,已有29本被译成英文,受到海外读者的喜爱。
![]()
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马新明指出,北京市文联及非遗工作者以百本丛书为新起点,持续深化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传承保护、创新发展和活化利用,重点推进三项工作。一是围绕“三个文化带”建设和非遗保护,持续挖掘、整理、保存珍贵的非遗,持续加强北京非遗资源系统性保护传承和广泛深入传播。二是联动出版社、高校、文化机构等多方力量,深化“丛书出版+非遗体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创新,推动北京非遗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三是借助更高平台展示北京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厚重的历史文化,深化北京非遗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更大价值,更好赋能首都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和国际交流交往。
北京民协主席赵世瑜介绍了非遗丛书编撰工作的基本情况和民间文艺工作所面临的挑战。他表示,这套丛书的出版为后续的非遗研究、保护工作提供了资料支撑,为非遗传承人搭建了展示的平台,为非遗“活起来”提供了经验和灵感,进一步助力北京文旅融合发展。
非遗丛书主编石振怀他提到,为了提高丛书的撰写质量,克服资料短缺的困难,许多参与丛书撰写的作者都进行了大量艰苦细致的田野调查工作,他们深入项目单位采访传承人及地域文史专家,获取第一手口述资料。石振怀表示,编写这套丛书的定位十分清楚,就是完整记录北京市具有特色和价值的非遗项目,兼具资料性、存史性和可读性,给历史留下珍贵资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