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莎把增高药粉拌进儿子面条的视频,我来回看了三遍。
第三遍的时候,忽然想起我妈。
小学三年级,我比全班矮半个头。放学回家,桌上必有一碗鲫鱼豆腐汤,奶白奶白,飘着两滴香油。我嫌腥,抿一口就跑。我妈不骂,只把汤倒进保温桶,第二天早晨灌进我的水壶,逼我带到学校当水喝。后来体检表上,身高那一栏终于过了“合格线”,我妈把那张纸贴在冰箱上,贴了整整一年。
邓莎做的事,不过是把“鲫鱼汤”换成了“增高粉”。
她偷偷摸摸,像做贼,镜头扫过,她眼角全是红血丝。那一刻,她不是明星,只是一个被“孩子怎么还不长高”逼急了的妈。
![]()
网上骂她“畸形”“焦虑制造机”。我想说,别急着扣帽子,先看看自己手机里的搜索记录:
“6岁还没换牙正常吗?”
“骨缝线什么时候闭合?”
“跳绳一天多少个才长高?”
我们一个都没少搜,只是没活在镜头下而已。
遗传身高像一把刀,悬在每位爸妈头顶。医生给出公式,爷爷给出老话,邻居给出对比图,最后全变成深夜里的百度问诊。邓莎把刀接了过来,顺带接住了流量。她可以被议论,但不该被嘲笑——嘲笑她,就是嘲笑那个曾经半夜量孩子身高的我们自己。
视频里,10岁的大麟子把碗一推:“妈,我吃饱了。”
邓莎笑着哄:“再吃三口,就三口。”
弹幕飘过:控制狂。
我却看见那个在厨房剁排骨的自己——一边剁一边算:100克排骨含钙3毫克,要补到400毫克,得吃13块,他顶多啃两块,那就再切小一点,再小一点。
![]()
当妈以后,数学、化学、心理学全被逼成了必修课,毕业证书是孩子多长的1厘米。
有人质疑她给娃吃药,不安全。
我倒觉得,她比谁都清楚风险,只是“万一有用呢”五个字太诱人了。当正规途径走到头,黑暗里任何一点光,都想抓住。这不是愚昧,是绝望里长出来的希望。
再说那段被拍到的“二胎女儿”。
邓莎没回应,网友已经替她写好剧本:隐婚、超生、重男轻女……
我却想起她抱着小女孩走出早教中心的照片——手护着头,防着门框,下意识的一个侧肩,全是妈的本能。不管是不是她闺女,那一刻,她就是个在帮孩子挡风的成年人。
明星的家务事被放大成连续剧,我们免费追剧,顺手丢弹幕。
![]()
可剧里演的,全是我们自己的影子:
怕娃矮、怕娃胖、怕娃学习跟不上、怕娃没朋友……
怕来怕去,最怕自己做得还不够。
我写这篇文章,不是想替邓莎开脱,也不是鼓励大家给娃乱吃药。
只想说一句:
如果你也曾在夜里翻遍增高贴,量完娃又量自己,然后偷偷把奶杯多加了50毫升,那就别急着骂她。
我们都是在黑暗里摸索的同行者,只不过有人被灯照到了,有人还在暗处。
第二天,邓莎删掉了那条视频。
评论区留下一句:对不起,让你担心了,我陪他去打球。
配图是大麟子蹦起来抢篮板,阳光照在他脸上,汗珠闪闪。
那一刻,我忽然觉得:
孩子最终会长成他自己,
而我们这些当妈的,
终究要学会把“增高粉”换成“平常心”。
![]()
可在此之前,
允许我们偷偷焦虑、偷偷试错、偷偷在厨房抹眼泪。
因为那天底下最不讲道理、却又最掏心掏肺的爱,
就叫——
“你妈觉得你还能再长一厘米。”
【感谢关注,本文为个人见解,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