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地藏经》《金刚经》《六祖坛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世间流传着一句古话:"阎王要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寿命长短,似乎早已注定,凡夫俗子又如何能改?
《地藏经》中明确记载,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每个人的寿命长短,都记录在地府的簿册之中。这簿册,道家称之为"生死簿",佛门叫作"业报簿",上面详细记载着每个人的前世因缘、今生福报、寿元长短。
可是,真有那种人,即使寿终,地府也不敢收吗?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因果玄机?那些延寿的人,他们究竟做了什么,能让冥府书记官摇头叹息,不敢动笔勾销?
佛陀在世时,曾有弟子问及生死之事。世尊开示说,世间确有五种人,虽然阳寿将尽,却能延长寿命,甚至超越生死。这五种人,究竟是谁?
![]()
唐代有位进士,名叫李敬,家住长安城南。此人自幼聪慧,饱读诗书,二十岁便中了进士,在朝为官。李敬为人正直,办事公道,深得百姓爱戴。
贞观十五年的一个秋夜,李敬批阅完案卷,已是三更时分。他刚要歇息,突然听到门外有脚步声。李敬心中奇怪,这么晚了,谁会来访?
还未等他开口询问,房门自己开了。进来两个人,穿着黑色官服,神色严肃。李敬一见,心中一惊,因为这两人的装束,正是民间传说中的鬼差。
其中一人拿出一卷文书,对李敬说:"李大人,您的阳寿已尽,我们奉命前来拘拿。请随我们走一趟吧。"
李敬虽然心中惊恐,但毕竟是读书人,镇定下来问道:"二位差官,我才三十五岁,正值壮年,怎会阳寿已尽?是否弄错了?"
鬼差摇摇头:"生死簿上写得清清楚楚,李敬,三十五岁,贞观十五年九月十五日三更身亡,不会有错。"
李敬知道无法抗拒,只得随两位鬼差而去。他只觉得眼前一黑,再睁眼时,已经到了一处阴暗的大殿。
大殿正中坐着一位官员,身穿紫袍,面容威严。旁边站着一位书记官,手中拿着厚厚的簿册。李敬猜想,这位紫袍官员应该就是传说中的阎罗王。
阎罗王看了看李敬,对书记官说:"把李敬的生死簿拿来我看看。"
书记官翻开簿册,呈给阎罗王。阎罗王仔细查看,看了许久,突然皱起眉头:"这李敬在阳间为官,倒也清廉公正,未作大恶。只是,他前世欠下一笔命债,今生该当偿还。"
书记官点点头:"正是如此。按照因果律,李敬今日当死。"
就在这时,殿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一位判官匆匆走进来,对阎罗王禀报:"大王,外面来了几十个人,说是李敬在世时救过他们的命,现在听说李敬寿终,特来求情,请求延长李敬的寿命。"
阎罗王听了,微微一愣:"把他们带进来。"
很快,殿外进来一群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他们跪在地上,齐声说道:"我们都是李敬在阳间救下的人。三年前,长安大旱,粮价飞涨,我们这些穷苦百姓眼看要饿死。李敬大人拿出自己的俸禄,又向朝廷申请赈济,救活了我们几十口人的性命。李大人是我们的救命恩人,求大王开恩,让李大人还阳。"
阎罗王听完,沉吟不语。他看向书记官:"此事你怎么看?"
书记官翻看着簿册,说道:"李敬虽然前世有业债当偿,但今生确实救人无数,功德不小。按照因果律,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李敬救了几十条人命,这功德足以抵消前世的业债。"
阎罗王点点头:"既然如此,那就让李敬还阳吧。不过,他的阳寿已尽,需要从功德簿中支取。"
书记官又翻开另一本簿册,查看了一番,说道:"李敬的功德簿上,记载着他历年行善的事迹。救济灾民,放生护生,孝顺父母,清廉为官。这些功德加起来,可以延寿二十年。"
阎罗王看了李敬一眼,说道:"李敬,你听清楚了。本该今日取你性命,但你在阳间积德行善,救人性命,功德深厚。现在给你延寿二十年,回去之后,要更加精进行善,莫要辜负这延续的寿命。"
李敬跪地叩谢:"多谢大王开恩,小人回去之后,定当行善积德,济世救人。"
阎罗王挥挥手,让鬼差送李敬回阳。李敬只觉得身体一轻,再睁眼时,已经躺在自己的床上。天已大亮,家人正围着他哭泣,见他醒来,都惊喜不已。
![]()
李敬把地府的经历讲给家人听,从此更加精进修行。他每日诵经念佛,广行善事,凡是有人求助,必定竭力帮忙。
这件事在长安城传开,百姓们都说李敬是有大福报的人。也有人好奇,向他打听地府的情形。
李敬说:"在地府,我见到那位书记官,他手中拿着厚厚的簿册,上面记录着每个人的寿命、福报、业力。书记官告诉我,世间确实有几种人,即使阳寿已尽,地府也不会收。"
众人听了,都好奇地问:"究竟是哪几种人?"
李敬说:"书记官只告诉我,这些人都是功德深厚之人,他们的善行已经超越了原本的业报,因此能够延寿。具体是哪几种,书记官说天机不可泄露太多,但他暗示了一些。"
有位老者问:"李大人,您能给我们讲讲吗?我们也好知道该如何修行。"
李敬点点头,开始讲述他在地府的所见所闻。
"在我等候的时候,又有几个阳寿已尽的人被带到阎罗殿。其中一位老妇人,年近七十,被鬼差带到殿前。"
"书记官查看簿册,说道:'此人阳寿已尽,当即勾销。'可是当他准备动笔时,却发现笔落不下去。"
"书记官很奇怪,又仔细查看。这一看,他突然明白了,对阎罗王说:'大王,此人不能收。她一生侍奉公婆,孝敬父母,毫无怨言。公婆瘫痪在床十五年,她日夜照料,从不懈怠。这份孝心,感动天地。天庭已经下旨,要延她的寿命。'"
"阎罗王听了,点点头:'至孝之人,天地护佑。让她还阳吧,再延寿十年。'"
"那老妇人还阳之后,又活了十年,最后无疾而终,走得安详平静。"
众人听了,纷纷点头。有人说:"看来孝道确实重要。百善孝为先,古人诚不欺我。"
李敬继续说:"还有一位,是个年轻的僧人。他才三十岁,按理说不该寿终。可是簿上记载,他前世造了重业,今生应该短命。"
"那僧人被带到殿前,书记官查看簿册,正要勾销他的名字,却突然停住了。书记官说:'此人虽然前世造业,但今生出家修行,持戒精严,日日诵经礼佛,从未破戒。更重要的是,他发了大愿,要度化众生,弘扬佛法。这样的愿力,已经超越了业力。'"
"阎罗王说:'出家修行,本就是了脱生死。此人既然持戒精严,又发大愿,确实不该收。让他还阳,继续修行。他的寿命,由他的功德和愿力来决定,不再受业报束缚。'"
"那僧人还阳之后,更加精进修行,后来成为一代高僧,度化了无数众生,活到九十多岁才圆寂。"
一位居士听了,双手合十:"佛法确实不可思议。看来发愿修行,真能改变命运。"
李敬说:"在我等候的那段时间,还见到一位中年男子被带来。这人是个医者,在阳间行医救人。"
"书记官查看他的簿册,说道:'此人阳寿本该三十五岁终结,但他从医二十年,救人无数。每次有病人求医,不管贫富,他都全力医治。遇到穷苦百姓,他不但免费治病,还倒贴药钱。这样的善行,已经积累了巨大的功德。'"
"阎罗王问:'他救了多少人?'"
"书记官翻看簿册,说道:'大病小病加起来,少说也有上千人。其中有几十个,若不是他及时救治,早就死了。这些人本该命绝,因他而活,这份功德极大。'"
"阎罗王点头:'行医救人,功德无量。此人不但不能收,还要给他延寿。让他继续在阳间救人,每救一人,就给他增添一分寿命。'"
"那位医者还阳之后,继续行医济世,最后活到八十多岁,临终时安详自在,据说往生善道了。"
众人听了,都说:"看来救人性命,确实是最大的善事。"
![]()
李敬讲到这里,停顿了一下。众人都听得入迷,见他不说了,忍不住催促:"李大人,您说书记官不收五种人,现在才讲了三种,还有两种是什么人?"
李敬神色凝重,说道:"剩下的两种人,更加殊胜。那位书记官当时对我说,这两种人的福德之深,已经超越了寻常人的理解。他们不但能延寿,甚至能超越生死轮回。"
众人听了,更加好奇。有人问:"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能有这么大的福德?"
李敬说:"书记官告诉我,这两种人,一种是..."
就在这时,天空突然传来一阵雷鸣。李敬抬头看天,说道:"天机不可过多泄露。剩下的两种,我当时在地府确实见到了,也听书记官详细解释过。那种功德之深,那种福报之大,真是让人震撼。"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不过,那位书记官最后告诉我一句话,他说,这五种人虽然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