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0月16日报道 韩国《中央日报》10月10日刊登题为《不尊重科学技术何谈诺贝尔奖与国家未来》的社论。文章摘编如下:
又是一年诺贝尔奖季,日本再次让韩国羡慕不已。在6日至8日公布的诺贝尔科学奖项中,日本科学家斩获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及化学奖两项大奖。自1949年汤川秀树获得物理学奖以来,日本已诞生二十多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大阪大学特聘教授坂口志文和两位美国教授共同获得,化学奖由京都大学特聘教授北川进和澳大利亚、美国教授共同获得。坂口教授发现了“调节性T细胞”,阐明了免疫耐受机制,为治疗风湿等自身免疫疾病开辟了新道路;北川教授为开发金属有机框架(MOF)做出贡献,创造出了可以在干燥的沙漠空气中制造出水的创新分子结构。
韩国社会每年10月都会犯上一场“诺贝尔奖病”,尤其是当获奖者中有日本人时,韩国社会便会充斥着“为什么我们还没有”的叹息。然而,日本获得诺贝尔奖是长期坚持投资基础科学的结果。日本代表性的基础科学研究机构——日本理化学研究所成立于1917年,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该机构从成立到1949年获得第一个诺贝尔奖,经历了30多年的“积累”。日本政府有规划地持续投资科学技术研究的政策也发挥了很大作用。日本政府2001年通过“第二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制定了“确保未来50年能够培养出30名以上诺贝尔奖得主,拥有强大科学技术力量”的目标。
韩国直到2011年才成立以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为样板的基础科学研究院,可每逢政权更迭,研究方向就会出现摇摆,上届政府还曾大幅削减研发预算,导致实验室关门,年轻研究人员不得不离开院校。此外,韩国社会还存在“首选全国各地的医科大学,其次才考虑首尔大学工科学院”的医学热,加之世界最低生育率的影响,研究人力资源不断减少。
但也不必为此感到绝望。韩国基础科学研究起步晚有其历史原因。韩国从废墟上起步,不得已只能致力于追赶型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研究。这种战略也带领韩国取得了人均国民收入突破3万美元的成就。应当把现在当作起点,持续投资基础科学,建设一个优先尊重科技人才的社会。此外,韩国还应颁布政策促进研发成果转化为技术,同时反思日本作为诺贝尔科学奖大国,缘何迟迟不能找到新增长动力。为人类谋福祉的诺贝尔奖终究还是要与国家经济同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