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朋友圈里刷屏的REITs认购盛况,我突然想起十八年前那个闷热的下午。当时我在营业部亲眼目睹了第一只公募基金发行时的疯狂场景,和今天如出一辙。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只是换了个马甲重新登场。
![]()
华夏中海商业REIT那0.2763%的中签率,意味着每投入1000元只能买到不到3块钱的份额。这让我想起菜市场清晨抢购特价鸡蛋的大爷大妈们——明明知道抢到的概率微乎其微,却还是前赴后继。中信建投沈阳国际软件园REIT444亿资金的追捧,更是把这种集体无意识演绎到了极致。
![]()
一、牛市里的集体幻觉
每当市场转暖,总会出现两种典型症状:一是认为自己的股票一定会涨,二是把每次调整都当作加仓机会。这两种错觉就像股市里的"鬼打墙",让无数人在同一个地方反复跌倒。
就拿2025年二季度来说,指数涨了900点,但广聚能源这样的股票却跌去了60%的涨幅。更讽刺的是,很多人还在痴痴等待反弹,浑然不觉自己已经浪费了半年黄金时间。这就像参加马拉松却在中途睡着了,醒来发现别人早已冲过终点。
![]()
我统计过2025年前9个月各板块表现,几乎没有能连续两个月领涨的。电子板块算是特例,但也有四个月是下跌的。这说明什么?牛市的本质是资金在不同板块间快速轮动,而不是雨露均沾的普惠金融。
二、走势背后的行为密码
去年我跟踪过一只很典型的股票。表面看涨势如虹,但过程堪比过山车。最要命的是每次创新高后必有一波凶狠回调,幅度大到让人怀疑人生。特别是第三次创新高后的三连阴,完美演绎了什么叫"事不过三"的心理陷阱。
![]()
但当我打开量化数据系统时,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那些惊心动魄的调整背后,"机构库存"数据始终坚挺。这说明什么?表面的惊涛骇浪下,大资金从未离场。就像赌场里的高手,看似随意的下注背后都是精密计算。
![]()
三、危险的最后一舞
更值得玩味的是另一只股票的走势。前几次上涨都有"机构库存"相伴,唯独最后一次反弹时数据消失了。结果可想而知——没有大资金参与的上涨就像没有发动机的飞机,注定要坠落。
![]()
这让我想起REITs市场的狂热场景。2000亿资金追逐两只产品时,有多少人真正研究过底层资产?就像牛市末期总有人奋不顾身冲进去接盘一样,投资的悲剧往往源于对表象的盲目追逐。
四、量化视角下的市场真相
这些年我最大的感悟是:市场永远在重复同样的故事,只是换了不同的演员。REITs的火爆不过是流动性盛宴的一个缩影,而牛市的狂欢终将回归价值本源。
真正的投资高手都在做一件事——透过现象看本质。就像那两只REITs产品,专业机构看的是底层资产的现金流折现,而普通投资者盯着的只是打新收益。认知维度的差异,最终会转化为收益的天堑。
回到开篇那个问题:为什么在REITs疯抢2000亿的同时,很多人在股市里依然赚不到钱?答案很简单——前者是情绪驱动下的羊群效应,后者需要穿透表象的行为洞察。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看见」已经不够重要,「看懂」才是核心竞争力。当大多数人还在为K线形态争论不休时,聪明钱早已通过量化数据锁定了交易行为的底层逻辑。
免责声明:本文所涉信息均来源于公开渠道整理分析而成,仅供交流参考之用。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本人不推荐任何具体标的与操作建议。所有以本人名义开展的收费服务均属诈骗行为请勿轻信。若内容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投资是一门需要终身学习的艺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论比盲目跟风更重要愿每位投资者都能在市场中发现属于自己的财富密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