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在城市的路上,咱们多半不会低头盯着人行道看——毕竟每天要赶地铁、上班、接孩子,谁有闲心关注地上一个凹陷?
但芝加哥西罗斯科街的一块水泥地,偏就因为一个巴掌大的印记火了大半年,到现在还让科学家们翻来覆去研究,最后愣是把“鼠洞”的名给改了。
![]()
一
这印记可不是近几年才冒出来的,老住户说几十年前就有了,就那么安安静静待在人行道上,四爪撑开的样子特别逼真,尾巴的轮廓也隐约能看见,活像有个小动物一头扎进了没干的水泥里。
之前没人当回事,直到2024年初,当地一个喜剧演员随手拍了张照片发上网,这下炸了锅,网友们越看越觉得像只老鼠,“芝加哥鼠洞”的名儿就这么传开了。
有意思的是,这还成了网红打卡点,有人往印子里投硬币许愿,说能带来好运,小情侣特意来这儿拍照,甚至有新人把它当婚礼背景板,说这是“城市里的自然见证”。
更逗的是中间还有人偷偷把印子填了,立马引来一堆人抗议,最后又有人给恢复了原状,那会儿大家都默认这是只“牺牲在水泥里的老鼠”,没人想过这事儿可能还有反转。
好景不长,到了2024年底,这段路面因为年久破损要翻新,承载着全网好奇心的那块水泥砖被撬下来运走了,地面恢复了平整。
![]()
本来大伙儿以为这事就这么结了,顶多留个都市传说,没想到一群科学家盯上了这个“过气网红”。
带头的是美国田纳西大学诺克斯维尔分校的迈克尔·格拉纳托斯基博士,他愣是把这个街头小印记做成了正经的科研课题,论文还发在了英国《生物学通讯》上。
科学家的思路跟咱们不一样,他们眼里这不是个“坑”,是个“生物遗迹”,格拉纳托斯基团队一开始就没信“老鼠说”,他们先拉了个清单,把芝加哥有记录的37种哺乳动物都列了出来,挨个排查。
把那些太罕见的pass掉,比如郊狼之类的大家伙,体型根本对不上;再把体貌特征差太远的排除,比如没有尾巴痕迹的、爪子形状不对的,一轮筛下来,候选名单就剩8个了,褐鼠、东部灰松鼠、花栗鼠、麝鼠都在里面。
麻烦的是,印记已经被拆走了,没法拿尺子直接量,研究人员只能对着网上流传的各种照片下手,放大了一点点测头宽、爪间距这些数据,然后拿着这些数字跑到博物馆,跟那8种动物的标本一一比对。
这活儿跟咱们拿旧照片找失踪亲人有点像,但精度要求高多了,差一毫米都可能影响判断。
比对结果出来,所有人都愣了,最接近的不是褐鼠,而是东部灰松鼠,其次是狐狸松鼠和麝鼠。
为啥锁定灰松鼠?关键在“接地气”这一点上,东部灰松鼠在芝加哥简直是“街溜子”级别的存在,公园、小区、行道树旁边哪儿都有,而狐狸松鼠和麝鼠要么数量少,要么多待在水边,跑到人行道附近的概率太低了。
格拉纳托斯基在论文里直接建议,把这印记改名叫“风城人行道松鼠”,说这才配得上证据。
![]()
二
古生物学家都知道,像毛发、羽毛这种精细的东西,得埋在特别细腻的沉积物里才能留下痕迹,比如尼加拉瓜那些火山足迹,就是岩浆冷却前的细质地才保留了脚趾纹路。
松鼠的尾巴毛那么蓬松,掉在没干的水泥里,根本留不下清晰的印子,能有个大致轮廓就不错了。
还有个更关键的佐证是时间,铺水泥这活儿一般都在白天干,水泥没干的时候也多是白天,而松鼠是典型的“昼行者”。
白天在树上窜来窜去,掉下来的概率高,反观褐鼠,都是半夜出来活动,总不能让老鼠专门赶在白天铺水泥的时候往下跳吧。
而且有老住户回忆,当年印记附近有好几棵大树,这更符合松鼠从树上坠落的场景——总不能是老鼠爬到树上去往下跳。
至于印记比实际松鼠体型大一点的问题,答案藏在水泥的特性里,没凝固的水泥是有流动性的,就像你把鸡蛋掉在面团上,痕迹会比鸡蛋本身大一圈。
![]()
那只松鼠掉进去的时候,水泥受外力挤压向外扩散,自然把印子撑大了,格拉纳托斯基说,这跟古生物学家研究恐龙脚印时遇到的情况一模一样,痕迹都会变形、扩散,解读起来特别考验功力。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佩服这些科学家的较真劲儿,按理说,一个街头印记而已,猜是老鼠还是松鼠,对普通人来说无非是个谈资。
但他们愣是用了一套完整的科学流程:先圈定范围,再筛选候选,然后数据比对,最后结合生态习性和环境证据下结论。
这哪儿是研究一个坑,分明是在演示“怎么用科学方法解决生活里的小谜题”,格拉纳托斯基说这事儿跟古生物学的基础逻辑一模一样。
古生物学家靠化石碎片拼恐龙模样,他们靠照片里的印记猜动物种类,前者要考虑岩层挤压对化石的变形,后者要算水泥流动对印记的影响。
看似轻松的课题,实则藏着硬核的科学思维——不管是几亿年前的恐龙足迹,还是几十年前的松鼠印记,解读生物遗迹的核心都是“让证据说话”。
![]()
三
可惜的是,承载这个印记的水泥砖已经没了,没法再做更细致的研究,现在想看看这只“风城松鼠”的模样,只能翻当年网友拍的照片,或者查研究论文里的测量图。
它就像个短暂路过城市的客人,几十年前意外坠落,留下个模糊的印记,几十年后被全网关注,最后又随着一块水泥砖的移除,悄悄退回了城市的记忆里。
咱们身边其实到处都是这种“不起眼的谜题”,老墙上奇怪的刻痕,树下莫名的凹陷,甚至小区里总被啃坏的垃圾桶,说不定都藏着小动物的故事或者自然的痕迹。
只是大多数时候,咱们要么没注意,要么注意了也没深究,但芝加哥这只松鼠告诉我们,生活里的小细节,只要愿意较真,照样能挖出科学的大道理。
现在再路过芝加哥西罗斯科街,没人能一眼看出这里曾有过一个网红印记,那块平平无奇的水泥地,跟城市里千万块水泥地没两样。
但知道内情的人会明白,这里曾有过一只松鼠的坠落,一场全网的好奇,还有一群科学家的较真。
这大概就是城市的奇妙之处——那些藏在日常里的小意外,说不定哪天就成了照亮科学的小火花。
![]()
想想也挺感慨的,一只松鼠的偶然失足,居然在几十年后引发了一场跨学科的讨论,还成了科普的活教材。
这也给咱们提了个醒,别总盯着远处的大新闻,低头看看脚下的路,说不定你家楼下就藏着个“待解的谜题”,只是缺个愿意停下来较真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