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小区改造吵得面红耳赤,现在有网格党支部牵头,不仅装了电梯,还划了停车位,24年的老院子终于‘焕新’了。”龙泉驿区同安街道阳光花苑居民李阿姨的感慨,道出了龙泉驿区“微网实格”治理模式带来的真切变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龙泉驿区积极探索实践,以党建引领“微网实格”治理模式为抓手,将治理触角延伸至各个角落,把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域覆盖”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党建引领筑根基
从“多头管”到“一盘棋”
破解治理“中梗阻”
![]()
改造后的阳光花苑小区
基层治理的关键在组织,核心在统筹。
龙泉驿切实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系统构建“社区总网格党委—一般网格党支部—微网格党小组+专属网格党组织”的“3+1”组织架构,层层压实责任、传导力量。目前,全区125个社区总网格、1029个一般网格、4750个微网格及526个专属网格,已同步建立3608个网格党组织,实现“网格建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
如何让组织体系真正“动起来”?龙泉驿区明确各街镇党(工)委书记担任“总网格长”,班子成员包片联格,每季度深入网格现场办公、破解难题。阳光花苑的改造故事,正是这一机制的生动实践。
2024年,阳光花苑这个建成于2001年的老旧院落启动改造时,因停车位规划、电梯加装等问题,居民意见分歧严重,工程一度停滞。同安街道党工委书记以“总网格长”身份第一时间下沉,牵头由网格党支部、业委会和居民代表共同参与的工作专班,带着设计图纸逐户走访,记录居民意见,先后组织召开4次居民议事会。
从“反对加装电梯”的老人家里做通思想工作,到“争抢停车位”的邻里达成共享协议,专班用“拉家常”的方式化解分歧。最终,小区不仅100%完成电梯加装,还规范施划58个停车位,物业收费率从改造前的65%提升至99%,居民从“吵着反对”变成“主动帮忙”,老院落真正实现了“人心齐、环境美”。
智慧赋能提效能
从“跑断腿”到“动动手”
打造治理“智慧脑”
![]()
网格员整理书橱阅读空间
“以前反映问题要跑社区、找网格员,现在点开‘反转网格’小程序,拍张照片、写段文字,一周就有了结果。”2025年8月,龙泉驿区东安街道东安湖畔小区居民王女士通过小程序,反映小区内缺乏便民设施、居民没地方看书休闲的问题。
让她没想到的是,网格平台当天就派单给东安湖社区,社区联合物业现场勘查后,仅用7天就把闲置空间改造成了“红色书橱”阅读角,还配套了休闲座椅。这个便民服务点,也成了居民茶余饭后的“打卡点”。
这便捷的体验,源于龙泉驿区全域推广的“智慧蓉城•微网实格社会治理平台”。
依托这一平台,龙泉驿区构建“一舱两端”(驾驶舱、工作端、市民端),打造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数仓”,累计采集实有房屋超62万套、实有人口124万人的精准数据,为治理提供“数据支撑”。
网格员则通过“蓉e报”小程序随时上报网格事件,共累计上报22.55万条,闭环处置办结率达99.80%。小到路灯损坏、垃圾清运,大到矛盾调解、安全隐患排查,基本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镇街”。
东安街道的“反转网格”小程序便是该智慧应用的大胆创新。它的应用实现了“被动响应”变为“主动征集”,上线半年来累计接收居民诉求1800余条,办结率达99.5%,居民点击量超2万次,真正让“群众吹哨、网格响应”成为常态。
多元参与聚合力
从“单打独斗”到“众人拾柴”
织密服务“保障网”
![]()
社区民警开展防诈骗宣传和治安巡查
“张大爷,您别急!我这就帮您联系维修师傅。”前不久,龙泉驿区西河街道阙家生态移民安置小区网格员接到78岁居民张大爷的电话,说家里电灯坏了,希望能找人来修修。网格员当即联系小区“1+N”服务团队的物业维修员,10分钟后就上门帮张大爷换好灯泡。“我们小区老人多,多亏了这些‘帮手’,生活上的难题随时有人管。”张大爷笑着说。
阙家生态移民安置小区是西河街道探索“多元参与”治理的缩影。针对小区老年居民占比大、物业服务覆盖不足的问题,街道创新推行“1+N”组团模式——以网格员为“1”个核心,联动社区民警、家庭医生、物业维修员、志愿者等“N”支力量,组成“全科服务队”。
社区民警每月上门开展防诈骗宣传,用“身边案例”教老人识别骗局;家庭医生定期上门问诊,为慢性病老人测血压、调药量,还建立健康档案跟踪服务等等。截至目前,龙泉驿区已推动社区民警、应急、消防、城管、市场监管等2168名专业力量下沉网格,电力、燃气、家庭医生等1015名民生服务力量深入一线,同时动员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基层治理,形成“一格多员、一专多能”的服务格局,让居民感受到“身边有帮手、困难有人管”。
暖心服务传温度
从“泛泛服务”到“精准滴灌”
守住民生“幸福线”
![]()
洪福村院落管家简越林为独居老人安装监控
洪安镇洪福村68岁的吴大爷因腿部残疾行动不便,子女不在身边。洪福村院落管家简越林经常上门看望老人,帮老人联系家庭医生、协调志愿者维修电子设备等,逢年过节还会带着米、油来看望他。“有老简在,我心里踏实,就像多了个亲人。”谈及老简,吴大爷满是感激。
这是洪安镇深化“微网格员+院落管家+N”模式的温暖注脚。在这里,由居民推选的269名院落管家,成了大家的“贴心人”,帮居民代办事、解难题,把服务的“最后一米”变成了“最暖一米”。
在龙泉驿区,像吴大爷这样的重点群体,都能享受到“精准化”的网格服务。记者了解到,龙泉驿区聚焦“一老一小”、特殊困难群体等重点人群,建立“红黄蓝”三色关爱走访机制。网格员化身“贴心管家”,为全区空巢独居老人、低保对象、困境儿童、残障人士等重点群体提供生活照料、健康监测、心理疏导等服务超2万人次。
从党建引领“组织强基”、智慧赋能“效能升级”,到多元参与“合力凝聚”、暖心服务“温度传递”,龙泉驿区“微网实格”治理已形成完整闭环。这一模式既破解了城市基层治理“人多、事杂、面广”的痛点,更以鲜活实践与贴心服务升级群众家门口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龙泉驿经验”。
主编:白龙祥
副主编:邓晴凤
责任编辑:李娜
编辑:杨雪霜
记者:任浪莉 席晓楠(龙泉驿区委社会工作部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