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那个展了吗?”这曾是朋友圈最常见的问候。
从艺术IP到潮玩品牌,从影视联动到游戏跨界,近年来,“IP展览”几乎成为商业空间的标配动作。开业要办,节日要做,品牌日也要搭台。人们蜂拥而至,拍照、发圈、转身离开。热度来得快,去得也快。
我们开始意识到:当打卡成为唯一记忆点,再美的装置也只是“一次性消费品”。真正的IP展览,不该止于视觉吸引,而应创造可参与、可留存的情感连接。
市场上已有先行者尝试突破:TeamLab用光影构建沉浸世界,让观众成为艺术的一部分;UCCA与泡泡玛特合作“艺术与潮流”展,打破小众与大众的边界;一些商场则联合国风品牌打造“汉服游园会”,将文化体验融入消费场景。
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趋势:IP展览正在从“颜值经济”走向“体验经济”。而在这一转型中,喜润文化正以“内容策展+空间运营”的双轮驱动模式,探索更具深度的落地路径。
![]()
从“看展”到“入局”:重新定义参与感
传统IP展览常陷入“三分钟热度”:用户拍完照就走,互动停留在合影区,情感停留在表面。但今天的年轻人,尤其是Z世代,渴望的是“代入感”——他们不想只是观众,而是想成为故事的一部分。
在南京玄武花园城的“王者潮聚・花园星耀”主题快闪中,喜润文化设计了一套完整的“探索机制”:参与者领取集章册,穿梭商场各层,完成NFC触碰、留言互动等任务,逐步解锁限定周边。
整个过程如同游戏中的“主线任务”,让用户在行走中完成一次“线下副本”。一位玩家说:“这不是看展,更像是‘打本’。”
这种“剧情化动线”让展览不再是被动观看,而是一场主动参与的仪式。
联名的价值,在于情感共振
真正成功的联名,不是两个品牌的简单叠加,而是价值观的共振。它要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是你和我在一起?
喜润文化在策划中始终强调“在地化”与“共情设计”。例如,在留言墙设置“十年告白”环节,鼓励用户写下与IP共同成长的故事;在互动区加入本地元素,让城市文化与IP叙事产生交集。
这些细节不炫技,却最动人。
“我们不做‘贴标签式’联名,”项目负责人表示,“我们做的是让用户觉得——这个展览,是为我们存在的。”
![]()
专业团队,正在成为联名背后的“隐形主角”
过去,IP展览多由品牌方主导,地产方配合执行。但随着内容复杂度提升,越来越多商业体开始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他们懂IP逻辑、懂用户心理、懂空间节奏,能将碎片化的创意整合为系统化的体验流程。
喜润文化正是这类角色的代表。他们不追求单次爆点,而是关注用户停留时长、任务完成率、社交传播量等深层指标,通过模块化设计与标准化运营,帮助品牌与商业空间实现可持续的内容输出。
结语:IP展览的未来,属于“有温度的内容”
当热潮褪去,人们记住的不会是某个装置有多美,而是那一刻是否被触动。好的IP展览,不该只是一张朋友圈配图,而应是一段值得讲述的经历。
而像喜润文化这样的团队,正在做的,就是让每一次IP展览,都成为一次真实的情感发生。因为真正的连接,从不需要喧嚣的宣告,只需要一个让人愿意停留的理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