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中国稀土再度出口新规震动世界!
可为了逼中国让步,欧盟打算联合G7,33国一起对华施压,妄图让中国“收回成命”!
与此同时,美国财长贝森特更是狂言称中国此举是在“与全世界为敌”。
![]()
从被誉为“工业维生素”的战略物资,到点燃地缘政治冲突的导火索,稀土的角色转换,只用了短短几天时间。
![]()
一切始于中国商务部10月9日的一纸公告,公告明确表示,将对部分稀土相关产品及其核心技术实施出口许可管理。消息一出,西方世界立刻炸开了锅,欧盟与七国集团(G7)迅速行动,一个旨在联合施压中国的33国阵营浮出水面。
![]()
![]()
这场风暴的中心,是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他在10月14日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毫不掩饰地发出激烈指控,声称中国的行为“已经与全世界为敌”。
但这番话不禁让人发问,贝森特口中的“全世界”,究竟是哪个世界?他急于捍卫的,又到底是哪一种“控制权”?这盘棋,远比一纸公告复杂得多。
![]()
贝森特的言辞像是一把精心锻造的话语武器,他指责中国的举措是在“拉着所有人一起下水”,试图将一个主权国家基于自身考量的管制行为,描绘成一场殃及全球的灾难。这种叙事,目的很明确:孤立中国,并为即将到来的反制措施披上“合法”外衣。
可他口中的“全世界”,似乎经不起推敲。这个所谓的“世界”,主要由G7和欧盟等少数西方国家构成,他们的利益能代表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吗?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可持续地利用资源,获得公平的发展机会,而不是卷入一场技术霸权的争斗。
![]()
![]()
这套叙事框架的背后,是难以掩盖的双重标准。当美国对中国的芯片和人工智能产业进行严酷封锁时,他们谈论的是“国家安全”。当特朗普政府以同样的理由,向包括盟友在内的全球钢铝产品挥舞关税大棒时,贝森特当时却轻描淡写地称之为“贸易重构”。
怎么到了中国这里,基于同样逻辑的资源管制,就成了“与全世界为敌”?这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逻辑,实在难以服人。
![]()
更有意思的是,贝森特在接受福克斯商业频道采访时,一边大谈“供应链安全”,一边却刻意回避特朗普时期的贸易政策。言语之间,他还出现了一个离谱的口误,将800名在华美国留学生说成了80万。
这种看似不经意的失误,或许暴露了其内心的焦躁。他在采访中不忘强调美国有三四十万中国留学生,并暗示“所有选项都在桌面上”,甚至包括将在美上市的中企摘牌。这种软中带硬的威胁,戳破了所谓“对话”的伪装,施压的本质昭然若揭。
![]()
这场争端的法律与道义内核,其实是一场剧烈的碰撞。一边是国际法普遍承认的国家对其自然资源拥有主权的传统原则。另一边,则是全球化时代下,由西方主导建立的供应链相互依赖的“潜规则”。
中国打出的是一张主权盾牌,中方的立场很明确:加强管控,首先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与发展利益。官方透露,有境外组织将中国的稀土物项加工后,转用于军事敏感领域,这对国际和平构成了威胁。因此切实履行防扩散等国际义务,是中国的责任。
![]()
同时这也不是一个突兀的决定,早在2001年,稀土相关技术就被列入了限制出口名录,今年4月还刚刚加强过五项管制。此次新规不仅设有合理的过渡期,还为人道主义用途开设了豁免通道,这表明它并非一刀切的全面禁运,而是审慎的依法管理。
而西方呢?他们计划挥舞起自己最熟悉的大棒——世界贸易组织(WTO)。他们试图利用自己一手建立起来的全球贸易规则体系,来约束中国的行为。这种“合则用,不合则弃”的实用主义心态,暴露无遗。
![]()
规则的矛盾之处在于,西方阵营内部的行为已经戳穿了他们自己的指责。欧盟一边批评中国扩大管制,一边早在2020年就出台了《关键原材料法案》,急于构建自己的资源保障体系。美国自己更是早已对锂、钴等关键矿产实施了出口限制。
回望1949年,美国牵头成立“巴黎统筹委员会”,对新中国实施了长达数十年的封锁,禁运的战略物资多达2100余种。如今,当年的“国家安全”换上了“供应链安全”的新马甲,但背后的逻辑,却惊人地相似。
![]()
西方对中国稀土管制的真正恐慌,与其说是担心供应链中断,不如说是源于一种更深层次的焦虑。这种焦虑的核心,是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角色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一组数据足以说明问题:中国稀土产量占全球近60%,这已经很惊人。但更关键的是,在提炼加工与分离这一核心环节,中国的产能占比超过了80%甚至90%,形成了断崖式的领先。
这意味着,无论是美国的F-35战斗机,还是欧洲的电动车和风电机,其关键部件都严重依赖中国的加工能力。
![]()
中国的管制对象,清晰地指向了这种焦虑。新规不仅包含了特定物项,更重要的是,稀土的开采、冶炼、分离等核心技术也被纳入其中。这表明,中国的战略意图已经超越了简单的资源买卖,而是要牢牢掌控产业链的“大脑”和“神经中枢”。
长期以来,西方所期望的全球分工模式是:中国提供初级原材料,承担巨大的环境成本,而西方则牢牢掌控高附加值的核心技术和丰厚利润。为了满足全球需求,中国的水土遭受了严重污染,如今加强管控,既是对历史的修正,也是产业升级的必然。
![]()
中国的目标很明确,推动绿色开采和技术升级,提升自己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彻底摆脱对初级资源出口的依赖。而这,恰恰动了西方的“奶酪”。
那个所谓的33国联盟,看似声势浩大,实则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作为欧盟轮值主席国的丹麦,其外交大臣的表态就颇为耐人寻味。他直言,欧盟将与美国紧密协调,而非单独行动。有丹麦官员私下认为,联合对华施压,总比陷入与美国的贸易战要好。
![]()
这番话,揭示了这个联盟脆弱的本质——它是一个基于共同焦虑的利益驱动型临时组合,而非价值观的坚固同盟。
贝森特口中的“全世界”论调,更像是旧时代单极霸权思维的一种回响。在那个时代,规则由一方制定,世界秩序也由一方定义。
然而时代变了,这场围绕稀土的博弈,清晰地标志着全球资源治理和产业规则的制定权,正进入一个多极博弈的新阶段。任何一方,都无法再单方面定义什么是“安全”,什么是“规则”。
![]()
中国的行动,是基于国家主权、安全需求和产业升级的理性选择。而西方的抱团施压,本质上是为了维护其既有的技术霸权和规则主导权。
这场博弈远未结束,它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些旧有的全球领导者,是否愿意去适应一个不再以他们为中心的世界?毕竟,真正的全球合作,必须建立在平等与相互尊重之上。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