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天津八里台人民法庭外的一幕,让崔丽丽再次站上舆论风口。这位全国首例 “性侵认定工伤” 案的当事人,身着两年前遭遇侵害时的衣服走进法庭,那句 “曾经是耻辱,如今是战袍” 的宣言,一度收获无数同情。
但近日一位心理专家的打假视频,却让这幕 “励志场景” 陷入争议 —— 专家直言 “一眼就看出是假的”,更透露自己的科普视频因点评此事被举报下架、限流。
![]()
争议焦点:一件 “战袍” 与 PTSD 的临床悖论
“但凡懂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都不会相信她这套说辞。” 心理专家在视频里抛出的观点,直指崔丽丽 “穿受害时衣物出庭” 的行为不符合病理特征。
根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的临床定义,PTSD 患者最核心的症状之一就是 “持续性回避”,会主动远离所有能唤起创伤记忆的事物,包括相关的物体、场景甚至对话。
专家进一步解释:“应激反应的关键在于‘不受意志控制’。如果那件衣服真的与创伤直接相关,别说穿在身上,可能只要视线扫到,患者就会出现生理不适 —— 起鸡皮疙瘩、呼吸急促都是轻的,严重的会当场情绪崩溃,甚至下意识扔掉带有关联图像的手机。”
这番话并非空穴来风,有来医生平台的医学资料显示,PTSD 患者的回避行为具有强制性,是身体为避免二次创伤做出的本能反应,绝非靠 “意志力” 就能克服。
![]()
反观公开报道中的细节:崔丽丽从包里取出衣服从容穿上,面对镜头清晰阐述 “战袍” 的意义,全程神态平静,还能细致展示 258 页标注整齐的证据材料。这种与创伤场景的主动 “联结”,恰恰与医学上的 PTSD 典型表现形成反差。
要知道,崔丽丽的病情曾有明确医学认定 ——2024 年 11 月,天津市津南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她的 PTSD 与 2023 年 9 月的侵害事件存在直接因果关系,这更让专家的质疑显得格外尖锐。
![]()
风波升级:科普视频被举报,争议走向罗生门
心理专家的打假并未持续太久。他在后续视频中透露,自己解读此事的几条内容接连 “出事”:一条被直接下架,另一条播放量骤降,后台显示 “因被举报限制推荐”。这一情节让事件从 “医学争议” 转向 “言论博弈”。
有网友联想到此前成都某 “网红医生” 因发布患者视频引发的隐私争议 —— 尽管视频打码且未提姓名,仍因 “可能泄露隐私” 被迫删帖。
但此次情况有所不同:心理专家并未曝光崔丽丽的病历细节,仅基于公开报道的行为进行医学分析。北京某律所律师表示,若评论仅围绕公共事件中的公开信息展开,且未涉及诽谤侮辱,通常不构成侵权。
![]()
而崔丽丽一方至今未对 “打假” 和 “举报” 做出回应。回顾她的维权历程,确实充满波折:2023 年 9 月遭遇侵害后,施暴者王某虽被判刑四年,但她所在公司以 “无故旷工” 为由将其开除;为争取工伤认定,她经历行政诉讼、劳动仲裁,直到 2025 年 8 月才拿到生效判决。
这场持续两年的抗争中,她多次通过媒体发声,“战袍” 言论正是其塑造 “勇敢维权者” 形象的重要一环。
![]()
真相待解:同情之外,更需回归常识
事件发酵至今,网络上形成了鲜明的对立观点。支持者认为,崔丽丽穿衣服的行为是 “精神疗愈” 的一种方式,不能用纯粹的医学标准苛责;反对者则认同专家的判断,认为其行为更像 “表演型表达”,有利用公众同情的嫌疑。
但无论立场如何,有几个事实无法回避:PTSD 的临床特征有明确医学共识,回避行为是经过大量病例验证的核心症状;崔丽丽的行为与这些特征存在客观差异;心理专家的科普内容因点评此事被限制传播。
这些环环相扣的细节,让 “战袍” 事件超越了个人维权的范畴,触及公众对 “创伤表达” 的认知边界。
目前,崔丽丽与公司的劳动争议案仍在等待判决,她主张的停工留薪期工资及追加赔偿尚未落实。而那位心理专家的账号已恢复更新,但关于此事的视频仍未恢复。
![]()
这场围绕 “一件衣服” 的争议,或许最终会随着案件宣判淡出视野,但它留下的疑问值得深思:当受害者的表达与医学常识相悖时,我们该如何平衡同情与理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