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刷遍社交圈的旅游目的地里,陕西靖边的统万城绝对是一匹“黑马”。这座隐身毛乌素沙漠边缘的白色古城,原本只是小众历史爱好者的打卡地,却因为一场青铜文物特展彻底“破圈”。七天时间里,超7000名游客从四面八方赶来,不为网红美景,只为和那些沉睡千年的青铜器物“对话”。
谁能想到,在这片被诗词描绘为“大漠孤烟直”的土地上,除了金戈铁马的壮烈,还藏着市井烟火的繁盛。当战国铜戈的锋利遇上唐代铜镜的柔美,当草原风格的纹饰邂逅中原制式的器物,这些跨越千年的青铜珍品,正用最直观的方式,改写人们对边塞的刻板印象。这场名为“金戈铁马·物阜民丰”的特展,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通往靖边千年文明的大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比史书更鲜活、更立体的边塞世界。
![]()
两馆“联姻”玩出新花样 文物终于“走出”库房
要说起这场特展的成功,不得不提靖边县博物馆和统万城遗址博物馆的“梦幻联动”。这事儿说起来还有点“互补”的巧思,就像两个各有特长的伙伴组队,瞬间解锁了新玩法。
熟悉靖边文博圈的人都知道,靖边县博物馆藏着不少“宝贝”。多年来考古发掘的战国、汉代青铜珍品,随便拿出一件都能让人惊叹。可无奈场馆空间有限,大部分文物只能乖乖待在库房里,别说游客了,就连本地文博爱好者都难得一见。另一边的统万城遗址博物馆则完全相反,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金字招牌,这里有独特的古城遗址场景,每年都能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探访。但问题也很明显,常设展品太少,游客来了大多是看看城墙拍拍照,逛一圈就走,很难有深度的文化体验。
![]()
“与其让文物睡大觉,不如让它们去该去的地方发光发热。”统万城景区负责人刘志强的一句话,促成了这次跨界合作。靖边县博物馆拿出压箱底的百余件青铜文物,统万城遗址博物馆提供绝佳的展示场景,一场“文物+遗址”的创新展览就此诞生。这波操作可不是简单的“1+1=2”,而是真正实现了“1+1>2”的效果。
来自宁夏的游客周宁算是统万城的老熟人了,这次再来他明显感受到了不一样:“以前来这儿就是拍几张古城墙照片,总觉得少点灵魂。现在有了这些青铜器,感觉一下子和古城拉近了距离。看着展柜里的铜釜,就能想象出千年前古人在城里做饭的场景,这才是真正懂了这座城的价值。”
这种合作模式其实藏着文博行业的“破局”智慧。当下很多地方都面临类似的困境:小博物馆有藏品没场地,大遗址有流量没内容。靖边的这次尝试,正好提供了一个可复制的“解题思路”。把静态的文物放进动态的历史场景中,文物不再是孤立的“古董”,遗址也不再是空洞的“旧址”,两者相互印证、彼此成就,让历史文化的呈现更加立体生动。
青铜器物“讲故事” 边塞不只有战争
走进统万城遗址博物馆的展厅,仿佛瞬间穿越回了千年前的靖边。那些静静陈列的青铜器物,每一件都在诉说着属于自己的故事,拼凑出边塞生活的全景图。
在展厅的一角,讲解员梁子娟正围着一群游客讲解一件战国时期的青铜戈柄残件。这件文物看着不算完整,却藏着大大的秘密。戈柄上细密的几何纹饰,规整端庄,透着中原礼制美学的韵味;可柄端的兽首造型,棱角分明、双目圆睁,又带着北方草原器物的粗犷张力。“陕北历来是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的交汇地带,这里的青铜器很多都有这种‘双重性格’。”梁子娟一边说,一边示意游客仔细观察,“你们看,容器类大多延续中原风格,规矩典雅;而兵器和日常用具,就常带着草原民族的豪放气息。”
![]()
来自上海的王女士听得连连点头,她对着旁边一件汉代铜釜研究了半天:“以前总觉得农耕和草原文明是对立的,现在一看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你看这铜釜,腹部鼓鼓的,是典型的农耕社会样式,方便炖煮食物;可耳部的绳纹和兽面纹,明显是游牧民族的常用纹饰。两种文化元素融在一起,太有意思了。”
军事题材的展品总能吸引最多的目光,尤其是那组从战国到明清的青铜兵器,简直就是一部浓缩的边塞军事史。早期的铜戈线条古朴,虽然刃口已经斑驳,但依然能想象出当年它在战场上的锋芒;旁边的箭镞样式五花八门,有的带着倒钩,有的呈菱形,每一种设计都藏着古人的军事智慧。最让人惊叹的是后期的铜弩机,复杂的机械结构堪比古代的“精密仪器”,很难想象千年前的工匠能造出如此精巧的兵器。
来自西安的张亮是个历史迷,他站在铜弩机展柜前看得入神,手里还拿着手机不停拍照。“以前读历史书,只知道古代将士出塞征战很壮烈,却不清楚具体的地理背景和武器装备。今天看到这些实物,再联想到统万城的防御设施,才真正明白靖边的重要性。这里不只是打仗的地方,更是守护中原的‘门户’啊!”
张亮的感慨并非夸张。作为十六国时期胡夏国的都城,统万城的军事防御体系堪称古代典范。城墙四角的高大角楼、密集分布的马面、设计精巧的瓮城,再加上城外的铁蒺藜和虎落,共同构成了坚固的立体防御网。这些青铜兵器与古城遗址相互印证,让那段金戈铁马的历史变得可触可感。
钱币与铜釜 解锁边塞的烟火气
如果说军事展品展现了靖边的“硬核”一面,那么经济和生活展区则暴露了它的“柔软”内核。在这里,你能看到边塞不只有战争,更有热闹的集市和温馨的日常。
![]()
经济单元的展柜里,一排排青铜钱币整齐陈列,虽然个头不大,却是千年前贸易繁荣的直接见证。展柜旁的说明牌上写着,靖边地处中原与草原的交界地带,历代都是“胡汉互市”的重要场所。考古发现显示,这里曾出土过中原的丝绸、南方的瓷器,还有草原民族的金银器、皮革制品,而这些青铜钱币,就是当年贸易往来的“硬通货”。
来自北京的游客李艳盯着一枚开元通宝看得津津有味,脸上满是惊喜:“以前总觉得边塞地区经济落后,没想到千年前这里就有这么活跃的贸易!这枚铜钱,说不定当年就跟着商人从长安出发,一路辗转来到靖边,又被带到了草原部落。”她的话引发了周围游客的共鸣,大家纷纷讨论起这些“钱”背后可能发生的故事。
其实早在明代,长城沿线的互市就已经十分繁荣。当时的延绥镇作为重要的边关重镇,设立了专门的“马市”,中原的布匹、盐茶与草原的牛羊、马匹在这里交换。这种贸易往来不仅满足了双方的物质需求,更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靖边作为其中的重要节点,自然也见证了这一段商贸繁荣的历史。
![]()
生活单元的展品则充满了烟火气,铜镜、铜釜、铜灯等器物,把千年前边塞军民的日常生活场景生动地呈现在眼前。这个单元还很贴心地分成了“对美追求”“日常生活”“夜间场景”三个主题,让人可以沉浸式体验古人的生活。
“对美追求”展区里,一面唐代铜镜虽然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泽,但镜背上的缠枝莲纹依旧清晰可辨。想象一下,千年前的边塞女子对着这面镜子梳妆打扮,那份对美的向往,和今天的我们别无二致。“日常生活”展区的铜釜,腹部微微鼓起,模仿的是农耕社会陶釜的形制,让人仿佛能看到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用它煮着饭菜的温馨画面。
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是“夜间场景”展区的铜灯。这些铜灯的灯座设计成各种动物造型,既实用又可爱。来自马来西亚的游客刘国华正带着孩子参观,小家伙指着一盏造型像小鹿的铜灯好奇地问:“爸爸,古人晚上是不是就用这个‘小台灯’看书呀?”刘国华笑着点点头,趁机给孩子讲起了古代边塞的生活故事。
“以前给孩子讲边塞诗词,总绕不开战争的悲壮。”刘国华感慨道,“这次展览让孩子看到了不一样的边塞,知道古人在这里不仅要打仗,也有爱美之心,也过着普通的生活。这样的历史教育才更全面,也更有温度。”
互动体验玩出花 历史课竟能这么上
除了精彩的展品,特展配套的“边塞历史小课堂”也收获了满满的好评。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化身“历史老师”,用各种有趣的互动方式,让游客尤其是孩子们在玩乐中感受历史的魅力。
在展厅的空地上,工作人员正拿着一件仿制的铜弩机,给孩子们演示使用原理。“大家看,这个部件是扳机,扣动它之后,弩箭就能射出去。古代的士兵经过训练,能用它精准打击敌人。”工作人员一边说,一边模仿古代士兵的动作,引得孩子们阵阵欢呼。不少家长也凑过来围观,纷纷拿出手机记录下这生动的一幕。
![]()
另一边,几位工作人员正带着孩子们用放大镜观察铜戈上的纹饰。“你们仔细看,这些线条虽然简单,但排列得很有规律,这是当时中原地区流行的装饰风格。”工作人员耐心地讲解着,孩子们则听得十分认真,时不时提出各种问题。有的孩子好奇为什么纹饰不一样,有的孩子想知道铜戈是怎么制造的,工作人员都一一进行了解答。
钱币辨认游戏更是人气爆棚。工作人员拿出不同朝代的青铜钱币仿制品,教孩子们通过钱文和形制来区分年代。“这枚上面写着‘开元通宝’,是唐代的钱币;这枚写着‘洪武通宝’,是明代的。”孩子们拿着小小的铜钱,认真地比对、记忆,脸上满是专注的神情。
![]()
来自本地的家长王女士特意带着孩子来参加活动:“平时带孩子去博物馆,大多是走马观花看个热闹。这次有了这些互动环节,孩子的积极性高多了,还主动问了很多历史问题。这种沉浸式的学习方式,比在家看书效果好多了。”
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正是当下文博行业的发展趋势。博物馆不再是冷冰冰的陈列场所,而是变成了充满活力的文化空间。通过近距离观察、动手操作、互动游戏等多种形式,让历史知识变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不仅能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博物馆,更能让文化传承变得更有生命力。
未来可期 青铜文物将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据了解,“金戈铁马·物阜民丰”靖边出土历代青铜文物特展将一直持续到11月30日,还没来得及打卡的小伙伴还有机会前往参观。而这场特展的成功,只是靖边文博事业发展的一个起点。未来,靖边县还将推出更多精彩的文物展览,让更多“沉睡”在库房里的文物“活”起来,走进公众的视野。
按照规划,靖边将首先开展巡展活动,让这些珍贵的青铜文物走出本地,走向更广阔的地区。这意味着,不管你身在何方,都有可能在家门口看到靖边的青铜珍品,领略边塞文明的独特魅力。同时,靖边还计划推进数字化展示,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搭建线上展览平台。到时候,就算你无法亲临现场,也能通过网络“云看展”,身临其境地感受文物之美和历史的厚重。
这些举措背后,是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和担当。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很多传统文化逐渐被遗忘,而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正通过各种创新方式,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活力。靖边的尝试不仅能扩大本地文化的影响力,更能让中华文明的基因在更广泛的人群中传承和发展。
统万城的断壁残垣见证了千年的风云变幻,青铜器物的斑驳锈迹记录了文明的交融互鉴。这场国庆期间火爆出圈的特展,不仅让我们重新认识了靖边,更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传承的新可能。当文物走出库房,当历史走进生活,当更多人愿意停下脚步倾听古人的故事,中华文明的薪火就会代代相传,永不熄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