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估计,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经历过这种事儿:
小时候逢年过年父母带你走亲戚,他们见了你都眉开眼笑,一个劲地往你兜里塞糖、塞红包,夸你聪明伶俐...
可等到你长大了,父母的头发也白了,不少人对你父母的态度,就跟你混得“咋样”挂钩了。
但凡你混出点模样来,别人对你父母的问候就能多不少;如果你特别普通,那这份热情可能就没了。
这种现象,其实挺让人感慨的。
![]()
01
小时候别人对你好,
不过是讨好你父母。
但凡小时候家里条件不错或者父母有点地位的,孩子90%都特别受欢迎:邻居见面总给糖吃,亲戚看了都夸你聪明,可能连学校老师都会对你格外关照...
你可能觉得这些“好”都是冲着你自己来的,我跟你说句实话吧,这些人不过是在讨好你父母。
我媳妇一个表哥的经历就挺扎心的。
他爸生前是县政府的一个公务员,逢年过节,好多人都去他家串门送礼,她表哥小时候走到哪儿都被大家伙捧着,谁见了都喊他一声“小少爷”。
可后来他爸出车祸不幸去世了,留下了他们孤儿寡母的,之前那些围着他们家转的人,一个个的连个影子都看不见了。
有一次,那个表哥去找一个和他爸爸生前要好的叔叔帮个小忙,对方直接就推了;现在一提起来这事,表哥还说呢:“人情冷暖,全靠背景撑场。”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社会交换理论”,意思是说,人际交往中,大多数关系都是建立在互惠基础上的。
当时那些对你好的人,其实是在通过讨好你的父母,给自己谋求某种利益,比如希望得到帮助、维持关系等等。
如果哪天你家没了这些资源和光环,那些所谓的“热情”可能立马就消失了。
所以说,与其沉浸在虚假的热情里,不如趁早认清现实,真正可靠的关系,从来不是靠利益维系,而是发自内心的真诚。
02
父母晚年受不受尊重,
全看子女有没有出息。
等到我们的父母老了,他们能不能被周围的人尊重,基本上就取决于我们这些做子女的有没有本事了。
如果我们混得比较好,大家自然会高看老人一眼;可要是我们碌碌无为,有的人甚至连基本的礼貌都懒得给。
这一点我感触也挺很深的。
我爸妈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民,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我们姐弟四个上学都快上不起了,每次去亲戚家还要忍着人家的白眼。
可自从我们姐四个长大之后,我二姐在哈尔滨开了眼视光连锁店,还给一大堆亲戚都安排到她的门店工作,外加我在北京买房安家了,我爸妈在老家里的“待遇”立马就不一样了。
现在,每次他们回老家,人还没等到村里呢,亲戚们就开始争着请客吃饭,临走的时候还应给他们塞各种土特产...
你说,是我爸妈变了吗?我看不是,他们还是那么朴实,变的是我们给他们带来的那层“光环”。
你说那些亲戚势利吗?我觉得多少是有点,但这就是人性,也是现实社会运行的一种潜规则。
咱们自己要是真混出个一个样来,不光自己走路带风,就连父母去菜市场买菜,街坊打招呼的声音都响三分,这是咱们塞回他们手心里的底气。
03
别让亲情成了利益的傀儡,
真心才能换真心。
那人和人之间,就只剩下利益计算了吗?
也不是,就是因为我们看透了这种基于“面子”和“利用价值”的关系是那么脆弱和可变,我们才更应该去珍惜和守护那些不为什么的、发自内心的真情。
我们要做的,不是愤世嫉俗,是学会分辨。
对自己:拼命成长没错,但也要心里有数,哪些人是真盼你好,哪些人只是看你“有用”。
对父母:无论我们在外是龙是虫,回到家就只是他们的孩子。给他们最好的爱是高质量的陪伴和发自内心的尊重,不是冷冰冰的钱和东西。
对孩子:要教他站着交朋友,不是跪着攀高人。真诚是路,本事是胆,这两样够他走遍天下都不慌。
说到底,人这一辈子,活的就是几个“不为什么”的瞬间,那些不因为你父母是谁、不因为你混得好坏,依然留在你身边的人,那才是生命里最宝贵的财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