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陷入过这样的职场内耗?同事小张又拿了季度优秀,你盯着他的工位发呆:“凭什么他升得比我快?”
领导随口提了句“最近效率不高”,你整夜失眠:“是不是对我不满意?”茶水间飘来几句闲聊,你反复琢磨:“他们是不是在说我坏话?”
我们总以为,职场要“争一口气”,要把同事的每一步都放在眼里。
但《深度工作》作者卡尔·纽波特却在书中戳破一个真相:那些在职场走得远的人,早就学会了“把无关的人当路人”。
1.过度关注他人,是深度工作的天敌
《深度工作》里有个关键概念——“注意力残留”。
卡尔说:“当你从一项任务切换到另一项时,大脑不会立刻清空前一项的思绪,残留的注意力会像后台程序一样,偷偷消耗你的认知资源。”
职场中,太在意同事的升职、领导的脸色、闲言碎语,本质上就是在“切换任务”。
你以为自己在“观察环境”,实则是让这些无关信息占据了大脑带宽。
朋友小周曾是典型“职场观察家”:每天花2小时打听同事动态,半小时琢磨领导语气,结果季度考核时,他的方案漏洞百出——不是数据错了,就是逻辑混乱。
卡尔在书中强调:“深度工作的核心,是把全部认知资源投入单一任务。”当你把精力从“别人怎么样”收回到“我要怎么做好”,工作效率和成果会翻倍。
![]()
2.岗位稳定的黄金期,要攒“不可替代性”
《深度工作》里有句话很扎心:“大部分人以为职场的竞争是‘和同事比’,其实真正的对手是‘不断进步的自己’。”
只要工资按时发、岗位没变动、待遇没缩水,职场就处于“稳定缓冲期”。
这时候最该做的,不是盯着别人的碗,而是往自己碗里添饭——用深度工作积累不可替代的技能。
我认识一位在国企做了10年的工程师,他的秘诀是:“别人聊八卦时,我在啃专业证书;别人抱怨加班时,我在优化项目流程。”
去年部门改革,他凭借扎实的技术能力成了新项目负责人。卡尔提到:“深度工作能创造‘杠杆效应’——一次高质量的产出,可能抵得上十次浮浅的应付。”
与其把时间花在“别人有没有针对我”上,不如用这些时间打磨一项别人替代不了的本事。
![]()
3.把同事当路人,是最高级的职场边界感
有人担心:“把同事当路人,会不会显得不合群?”
但《深度工作》里的案例给出了答案:微软工程师马克曾因过度参与团队闲聊,导致项目进度滞后。
后来他调整策略:工作时专注敲代码,午休只聊天气美食,下班后不加工作群。
半年后,他不仅提前完成核心模块,还因“不卷入是非”被选为小组协调人。
卡尔说:“健康的职场边界,是明确‘我的目标是成长,不是讨好’。”
把同事当路人,不是冷漠,而是清楚:你不需要他们的认可来证明价值,你的价值藏在深度工作的成果里。
![]()
4.写在最后
《深度工作》里有句话我反复回味:“真正的赢家,都在和自己的无知较劲,而不是和他人的评价较劲。”
工资按时发、岗位没动、待遇没减——这是职场给你的“安全垫”。
与其把精力浪费在“别人怎么看我”上,不如用这些时间深度工作:学一项硬技能、磨一个好方案、攒一份拿得出手的成果。
当你不再把同事当“对手”,而是当“路人”,你会发现:那些曾经纠结的内耗,都变成了你成长的养分。
从今天起,上班就专注上班。把时间还给深度工作,把结果留给时间验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