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今天,铭记这一声“东方巨响”

0
分享至


61年前的今天,新疆罗布泊升起巨大的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颗“争气弹”用一声巨响,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在“两弹一星”在海淀主题展即将迎来开展一周年之际,让我们重温这一声巨响,把“两弹一星”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资料图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新疆罗布泊升起巨大的蘑菇云,名为“争气弹”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一声巨响震惊世界。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


▲“两弹一星”在海淀主题展

今天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1周年的日子,“两弹一星”在海淀主题展也即将迎来开展一周年。

海淀是“两弹一星”伟大事业的重要策源地、出发地、承载地。在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22位曾在海淀工作、生活。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让我们聆听那声东方巨响背后的海淀力量,把“两弹一星”精神变成不可限量的物质创造力。


自主造“争气弹”打破核讹诈


“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20世纪50年代,面对西方列强的封锁制裁和威慑讹诈,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毅然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的伟大决策。




“一道闪电般的光亮过去,便是一个通红的大火球,迅速地成为一团翻滚着的烟云。”

“我根据平时预测云高的经验,回答说至少有7000米。”

“距离爆心60公里的堑壕里,张爱萍就站在堑壕里工作。我说首长你怎么不蹲下去呀?他说我这个老头子眼睛已经花了,伤一点也没什么。他就那么一直站着,朝着铁塔的方向……”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瞬间振奋人心,在彭继超的著作《东方巨响》中,多位目击者讲述了亲历的情景。

彭继超是“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顾问、原总装备部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1969年2月,不满17岁的彭继超参军加入了核武器试验队伍,在罗布泊核试验基地生活工作了30年。

1959年6月,苏联终止合同,随后撤走了专家。中央把原子弹工程定名为“596工程”,要造“争气弹”。我国于1964年10月16日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又一个自行研制原子弹并成功实施核爆炸的国家。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7个月,中国又成功地进行了飞机空投原子弹空爆试验,有了可以使用的核武器。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周恩来感慨地说:“我们能不能自力更生地攀登科学技术高峰,这不仅在国外而且在国内都是有人怀疑的。但是,随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现在是应该扫清一切自卑感的时候了。”

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的1964年10月19日政治局常委会议上,毛泽东说,“再有十年,原子弹、氢弹、导弹我们都搞出来了,世界大战就打不成了”。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氢弹技术的国家。

彭继超参加、经历了我国45次核试验中的31次,亲身体验了核爆炸闪光的炙烤、亲眼看到了核爆炸火球和蘑菇云的壮观、直接感受了核爆炸冲击波的撞击。

“强烈的闪光、刺眼的火球和震耳欲聋的巨响,终生难忘。”彭继超说,望着那个巨大的蘑菇云,我想,它像中华民族伸起的一个拳头,像撑在我们天上的一把和平的大伞。

1996年7月29日,中国成功进行了最后一次核试验。彭继超跟着侦察车冲向了爆心。从爆心回来后,他看到了许多参加过第一次核试验的老同志又来参加最后一次核试验。“我们都感到很光荣、很自豪。我们在那个地方为祖国铸造了一个顶天立地的核盾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人的腰杆硬起来了。”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曾叫嚣:“如果不能安排停战,美国将不再承担不使用核武器的责任。”彭继超说,在今天的和平安宁的环境中,年轻人可以平视世界,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是千军万马努力的结果。“我们这支队伍一次一次爆响原子弹,一次一次托举起蘑菇云,每年的10月16日,都会感到很欣慰,我们的后代再不用像过去那样受核威胁。”


“两弹一星”提升国际地位

1962年9月9日8时39分,中国空军导弹部队击落了一架美式U-2高空侦察机。周恩来称“这是空军的胜利,也是人民的胜利,更是历史的胜利”。在这前几天,U-2入侵苏联,苏联还只能提出警告,中国空军却把它打掉了。当时这种被称为“黑寡妇”的侦察机,飞行高度23000米,比苏联最先进的歼击机还高出4000米,是第一次被地空导弹打落。

1960年11月5日,第一枚地对地近程导弹“东风1号”发射成功。1964年6月至7月,中国连续成功地发射了3枚中程运载火箭。

1966年9月,“两弹结合”的试验准备工作就绪。10月27日,新疆罗布泊,核弹头在靶标上空精确爆炸。“两弹结合”试验的成功,打破了国外敌对势力对中国“有弹无枪”的嘲笑。

1970年4月1日,载有“长征一号”火箭和“东方红一号”卫星的专列,经过4天4夜的秘密旅程,开到了酒泉卫星发射基地。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茫茫太空响起了“东方红”乐曲。第一颗卫星发射时,动用了全国60%的通信线路,仅保卫线路的群众就达60万人;在长达上万公里的线路上,每一根电线杆下都有昼夜执勤的民兵。

这颗直径约1米、重173公斤的卫星成功入轨,使我国成为继美、苏、法、日之后第五个可以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时至今日,50多年过去了,“东方红一号”仍在太空中飞行。


▲“两弹一星”在海淀主题展


在位于海淀区知春路的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功勋大道尽头,能看到一个卫星模型,这就是“东方红一号”卫星等比例模型,展示这颗卫星的荣耀。

有了“两弹一星”的中国,国际威望空前提高。邓小平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中国成功试爆原子弹后,郑重承诺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但威慑了帝国主义,而且赢得了世界人民,鼓舞了世界人民。

今年九三阅兵集中展示了陆、海、空基“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东风-5C”接受检阅时“打击范围覆盖全球”的解说词震撼全球。彭继超在接受采访时感动不已:“关于‘两弹一星’的战略武器凝聚着我们核试验场一代一代人的心血和汗水、青春和生命。看到这些装备就像看到我们的战友一样。‘三位一体’核打击力量的形成,使中国的腰杆在世界上更高、更硬、更直。”


激励和鼓舞几代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彭继超说,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史册中,“两弹一星”是极其辉煌的一页。

1993年,彭继超承担了原国防科工委领导交给的任务,创作长篇报告文学《东方巨响——中国核武器试验纪实》。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采访了数十个单位数百名领导、专家、工人和解放军官兵。

在北京采访时,跑得最多的地方就是海淀区。在罗布泊核试验基地采访中,彭继超听说,1959年6月13日,核试验基地第一次党委扩大会在地窖里举行,一窝小燕子正在这里破壳出世。一大早,基地第一任司令员张蕴钰就站在地窖门口,悄悄地嘱咐每一个前来开会的人:把脚步放轻点,把嗓门压低点,别惊扰了燕子,小燕正出壳呢。后来到北京,他就问老司令是不是有这件事,老司令笑笑说:是有那窝小燕儿,戈壁滩上有这些小生命不容易,这是我们生存的伙伴呀!

彭继超说:“这个故事对我心灵的震撼力,不亚于那一颗颗原子弹爆炸的巨响。”这次采访就是在海淀区见到的老司令。

经过深入采访,彭继超对海淀区的“两弹一星”地标耳熟能详。作为“两弹一星”在海淀展览第一撰稿人,彭继超和海淀区元源新文化促进中心等相关单位将一个个地标推荐给观众。

“两弹一星”在海淀展馆一层有一幅海淀地图,标注了15处地标:花园路6号,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与设计的大本营;塔院1号院,原子弹、氢弹开拓者居住地;永定路52号,中国空天防御事业诞生地;阜成路26号,钱学森五院第一个办公室;西苑操场甲1号,中国卫星研制发源地;中关村南大街31号,中国卫星事业的摇篮;中关村北一条,“共和国科学第一楼”是中国核科学的摇篮;科源社区“特楼”,曾集中居住了60余位海外归来的著名学者和国内知名科学家,包括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彭继超说,海淀与“两弹一星”有如此深厚的渊源,是其他地方比不了的,必须把这段历史讲好。他将自己的著作和从罗布泊捡来的石头捐给“两弹一星”在海淀展馆邱小姐的书房,也经常受邀来海淀讲述“两弹一星”故事。

去年,有街道请彭继超讲邓稼先的故事。听众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小学低年级学生,有幼儿园大班学生。学生们听着听着,就泪流满面。他讲完后,听众排成两队,一队等着合影,一队等着签名。

“把‘两弹一星’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我作为亲历者,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讲好‘两弹一星’故事,我不计得失、不遗余力、‘不择手段’,5分钟、半小时、一小时,办讲座、拍电视片,什么手段都行。”彭继超说。

为传承好“两弹一星”精神,海淀区成立了“两弹一星”专家委员会,彭继超是副主任。专家中,有“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后代,有参与者,有学者等。希望用这样实力雄厚的阵容,丰富故事来源,让可望而不可及的英雄人物事迹为更多的人所了解。



▲“两弹一星”在海淀主题展

“两弹一星”在海淀展馆工作人员孔繁晨说,2024年11月18日开馆以来,共接待了两万多人参观。其中,有“两弹一星”事业参与者前来交流,展馆也面向中小学生举办了讲座等活动。



▲“两弹一星”在海淀主题展

记者注意到,许多游客留言,如“‘两弹一星’,国之底气”“早日实现航天强国梦想”“读‘两弹一星’历史,传‘两弹一星’精神”,等等,情真意切。


发扬中关村创新精神

1999年,《纽约时报》以3个版面刊出特稿:中国是凭本事还是间谍来突破核武发展?两弹元勋于敏指着报道中的一句话——“不用进行间谍活动,北京可能已经自力更生实现了自己弹头的小型化”对记者说,“这句话说对了,重要的是‘自力更生’,我国在核武器研制方面一开始定的方针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要,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着力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关键靠自己。

彭继超说,“两弹一星”的伟大实践,培养和造就了一支具有较高水平和优良作风的科研队伍,促进了国家科技进步和现代工业的发展,增强了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

海淀区是“两弹一星”重要发源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聚,有国家实验室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92家、国家级科研院所96家;汇聚了量子院、智源院、通研院、微芯院等12个高水平的新型研发机构;有清华、北大在内的高校37所。高层次人才聚集,在海淀区生活和工作的两院院士约646人,占全国的35.8%。人才资源总量200.4万人,人才创新发展指数全国第一。海淀区聚焦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的功能定位,矢志践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两弹一星”精神深深扎根于海淀,融入中关村创新精神之中,已成为中关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淀作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为己任,传承“两弹一星”精神,探索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海淀实践路径,准确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重大机遇,全链条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形成“1+X+1”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框架,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

两弹元勋邓稼先临终前不久,曾坐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问:“30年后,人们会记得我们吗?”在他曾经工作和生活的海淀,今天,我们用行动回答,我们永远记得他,记得那些为“两弹一星”事业作出贡献的英雄,记得“两弹一星”精神。

记者:倪恒虎

摄影:修雨辰

编辑:罗雨涵

推荐 · 阅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北京海淀 incentive-icons
北京海淀
北京市海淀区微政务网易号
13040文章数 520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