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 年 10 月,陕西的部队整训地正值秋凉,杨得志将军突然接到一封来自北京的机密电报。电报由中央军委签署,指令他立即率部集结山东兖州。望着东北方朝鲜的方向,杨得志心中了然 —— 抗美援朝的烽火已起,这封电报,是祖国召唤他奔赴前线的号角。
1911 年,杨得志出生在湖南醴陵县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是铁匠,一家人连土地都守不住,年少的他只能跟着父亲到江西煤矿当矿工。在暗无天日的矿井里,他忍受着剥削与困苦,也在心中埋下了改变命运的种子。
1928 年,17 岁的杨得志找到了人生方向 —— 加入毛主席领导的工农红军,成为红 7 师的一名战士。井冈山的斗争岁月里,他冲锋在前,哪怕枪林弹雨也从不畏惧,很快从普通士兵成长为指挥员。抗日战争时期,他带领部队屡立奇功,在敌后战场打出多个漂亮仗;解放战争中,他更是凭借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成为开国上将中的佼佼者。多年的征战,让 “迎难而上” 刻进了他的骨子里,也让他对国家与人民的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接到调令后,杨得志雷厉风行,迅速带领部队赶赴山东兖州。没过几天,他又接到密电,与政委李志民一同前往中南海。见到朱德元帅时,朱德开门见山:“要你们去朝鲜作战,有什么要求吗?”
杨得志没有提物资、没谈条件,只说了一个请求:希望朱德能到山东驻训地看看部队。彼时的第 19 兵团,装备虽算精良,但新兵比例高,士气虽足却仍需鼓舞。杨得志知道,朱德元帅的到来,对战士们而言是最好的动员。
朱德元帅虽年事已高,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一路舟车劳顿赶到山东,走进营地与官兵们一一握手,用朴实的话语勉励大家:“到了朝鲜,要为国家争光,为家人争气,把侵略者赶回去!” 元帅的关怀像暖流,瞬间点燃了部队的斗志,新兵们眼中多了坚定,老兵们士气更盛 —— 有元帅的嘱托,有将军的带领,大家都坚信能打胜仗。
1951 年 2 月,凛冽的寒风卷着雪粒,第 19 兵团在杨得志的率领下,跨过冰封的鸭绿江,正式踏入朝鲜战场。此时的前线,美军凭借先进的武器装备,在战场上占据火力优势,志愿军面临的困难远超想象。
但杨得志和战士们没有退缩。他结合战场形势,灵活调整战术,把在国内战争中积累的经验与朝鲜的地形结合起来 —— 面对美军的坦克集群,他组织部队开展 “反坦克小组” 作战,用炸药包、手榴弹近距离打击敌人;面对敌人的空中封锁,他指挥部队利用夜色隐蔽行军,避开轰炸、快速穿插。
在一次次战斗中,杨得志始终冲在前线。他与战士们同吃冻土豆,同睡雪地,用行动告诉大家 “将军与士兵同在”。战士们受他鼓舞,哪怕冻掉手指、饿到眼花,也绝不放弃阵地。正是靠着这份 “不怕牺牲、保家卫国” 的信念,第 19 兵团在朝鲜战场上打出了中国人的骨气,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贡献了重要力量。
如今回望那段历史,杨得志将军从矿工到开国上将,从国内战场到朝鲜前线,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有力。他临危受命时的担当,请求元帅助威的智慧,战场上的英勇无畏,都彰显着中国军人的本色。正是因为有无数像杨得志这样的将领,有无数舍生忘死的战士,我们才能在那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中取得胜利,才能守护住祖国的和平与安宁。他们的故事,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