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棚户区“脱胎换骨”到烂尾楼“破局重生”,从执法队伍的“攥指成拳”到民生福祉的“持续升温”。近年来,古交市坚持用法治思维破解发展难题,用法治方式维护群众权益,用法治机制激活基层治理,通过健全制度体系、规范执法行为、强化为民服务,让法治精神融入城市血脉,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通过持续深化法治领域改革,完善“镇呼市应”联动机制和扩大公共法律服务覆盖面,法治的阳光不断照亮转型之路,温暖民生之旅,一幅更具活力、更有温度、更加和谐的善治新图景正让古交这座工矿山城展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法治破局
为城市转型清障铺路
10月4日下午,一场秋雨之后,位于古交市三岔口片区的半岛公园被洗得一尘不染,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草木的清香。周围居民趁着秋雨初霁,出门欣赏美景,休闲漫步。曾经脏乱差的棚户区成为市民休闲度假的新选择。
“这片区域能顺利改造,法治发挥了关键作用。”古交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李杰直言,三岔口片区位于城乡接合部,一直以来基础设施落后,违建问题比较突出,引发诸多社会矛盾和信访纠纷积案,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城市形象。
2022年以来,古交市以化解信访积案、保障民生权益为着力点,依法依规对相关违法建筑实施行政处罚,并抢抓棚改政策窗口,推进棚户区征拆安置工作。“我们严格遵循相关法律,对土地性质、产权关系进行逐一核查和确认,并及时向社会进行公示,赢得了片区群众的认可和支持。”李杰说,三岔口片区改造和后续康养小镇的所有规划项目,都经过了相关部门的合规性审查,并广泛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实现了“零信访”处置。
如今,这片曾经污水横流、杂乱无序的土地上,公园、道路和康养庭院拔地而起,集住宅、休闲、康养于一体的宜居新区正成为古交及周边市民休闲度假的新选择。
“这场‘法治攻坚’不仅化解了社会矛盾,更优化了城市发展格局。”李杰介绍,近年来,古交市通过法治化手段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目前已盘活闲置土地1200余亩,吸引3个绿色产业项目落地,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开辟了新路径。“法治既是‘稳定器’也是‘加速器’,让城市发展在规范中提质增效。”古交市司法局局长刘俏仙说,法治建设为城市的转型营造了更加健康稳定的环境。
法治暖心
把民生难题办成民心工程
“多亏政府组建的工作组,让我们实现了安居梦。”去年6月,古交市东曲街道小峪沟社区居民武星亮一家在古交市政府的帮助下,不仅顺利地乔迁新居,还要回了拖欠多年的购房款,心中“石头”落地的他,趁着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对自家的房屋进行了一次大扫除,并高兴地邀请亲朋好友到家里聚会。
此前,武星亮一家购买的商品房,因开发商资金链断裂陷入烂尾,144户群众无法入住新房,并被拖欠购房款。2022年,古交市成立由市领导任组长,纪委监委、公安、司法、住建等多部门参与的处置专班工作组。工作组介入后,联系律师事务所,给出专业法律意见和规范处置流程,最终不仅成功清退所有购房者的欠款,还盘活了周边8万多平方米的土地,用于棚户区改造,让群众就近实现了安居梦。
“从摸排登记到退款签字,全程都有社会各界代表进行监督,每一笔钱的去向都清清楚楚。”武星亮高兴地展示着退款凭证。刘俏仙说,在处置过程中,工作组对144户群众的购房合同进行逐一审核,针对部分群众合同丢失、付款凭证不全等问题,通过调取银行流水、走访证人等方式固定证据,确保无一人遗漏。经过工作组的扎实工作和法律规范流程的保障,2024年6月,购房群众顺利拿回了被拖欠的购房款,附近居民也实现了就近搬迁安居。
刘俏仙说,近年来古交市司法局坚持以法治护航民生,建立“民生法治直通车”机制,为困难群众办理法律援助案件850多件,挽回经济损失730余万元;通过“公证绿色通道”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上门服务200余次,用法治温度回应群众期盼。“把群众的‘烦心事’当成‘头等事’,用法治手段解开民生‘死结’,才能真正赢得群众信任。”刘俏仙说。
法治赋能
基层执法实现“效能革命”
“以前多个部门轮番检查,企业不堪其扰;现在执法队一次上门,能查多项事项,既规范又高效。”古交市某选矿企业负责人对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竖起了大拇指。这一变化,源于古交市针对基层执法“力量分散、权责不清、效能不高”等问题推出的“一支队伍管执法”改革举措。
2021年起,古交市以河口镇为试点,启动“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整合文化市场、自然资源、城乡管理等9个部门的执法职能,组建乡镇综合行政执法队,推行“1+10”大执法模式。即:1支综合执法队伍统筹,10个市级部门协同配合。“我们通过‘人员+经费’双下沉,将所有执法人员纳入网格管理,实现平时网格巡查、战时集中执法。”古交市河口镇综合行政执法队副队长闫智勇介绍,目前,古交市已建立291个网格党组织,将执法力量精准嵌入基层治理单元,利用网格优势排查问题矛盾,解决了职能单位人手不足的问题。
刘俏仙介绍,为了确保执法行为规范有序,古交市梳理各职能部门的执法事项,总结常态化执法内容和流程,从执法人员的仪容、举止、用语、执法纪律和流程等多个方面制定规范,同时制定48个执法文书模板,让执法人员执法有据。在此基础上,构建起“1+9+7+5”制度体系。即:市级出台1个实施办法,建立9项执法机制,编制7个执法流程,乡镇细化5项工作制度,确保乡镇综合执法队“接得住、干得好。”
在河口镇火山苑小区,执法队接到群众反映物业捆绑收费问题后,立即依据民法典相关规定开展核查,当天就下达整改通知书,3日内完成问题整改,全过程仅用5天。“以前处理这类问题要辗转多个部门,现在‘一支队伍、一次到位’,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闫智勇说,改革带来的不仅是效率提升,更是执法理念的转变。执法队秉持“执法+服务”理念,在查处吾儿峁村非法占地建房案件时,不仅依法责令整改,还组织村民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引导群众主动参与生态保护。2024年以来,河口镇综合行政执法队已开展日常巡查51次,办理案件23件,涉及违建拆除、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实现“零复议、零诉讼、零信访”。
“基层治理既需要用心用情,更需要依法依规,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形成长效机制,用法治手段传递法治观念,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刘俏仙介绍,如今,乡镇综合执法改革和“进一次门、查多项事、解多类忧”的执法模式已在古交13个乡镇(街道)全面推广,法治正成为推动基层善治的新引擎。
来源:山西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